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跨国收购:中国式跨国主义的必然之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 09:37 中国质量报

  张瑞敏曾经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如果不出意外,海尔真的一口吞下美国家电巨头美泰克,那么,就美国这块任何中国企业都觊觎涉足的市场而言,海尔不仅可以完成“走进去”的第二步战略,而且也有可能为其迈出第三步,实施“走上去”战略,铺开一条必然充满坎坷但并不缺少前景预期的道路。

  事实上,收购本身是否成功已显得并不十分重要,因为这只是拟议中的一起普通跨国

收购案件而已,而此前类似的案件已接二连三出现过多起,人们差不多已经见多不怪了。人们更多关心的是,这种国际间的大规模收购事件接连出现在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二十多年的中国,是否表明一种新的跨国主义———中国式跨国主义开始形成?而中国的企业在政府“走出去”战略指导和影响下,是否一定要采取跨国收购的方式体现这种新跨国主义倾向,或者说,跨国收购是中国式跨国主义的必然之举吗?

  拥有极强融资能力的海尔一直有着政府的强力支撑,这使得它的收购行为带有一些敏感的政治色彩,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海尔的跨国主义行为更具象征性和代表性。而此次海尔收购美泰克的总体思路,也许可以体现中国式跨国主义的特征,并为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做注脚。

  颇为戏剧性的是,就在两个月前的海南博鳌论坛上,张瑞敏还对联想、TCL的海外并购方式提出过明确质疑。针对张瑞敏总是放不下的“中国情结”,联想老总杨元庆指出,国际化企业不仅要把产品卖到全球市场上去,更重要的是成为拥有国际化文化的公司,是具有国际化管理内核的公司。他同时坦言,国际化初期,联想曾为“海尔式”的自我突破方式每年赔进几千万元人民币。不过,在当时的博鳌,张瑞敏对杨元庆的说法不以为然,并坚称:“如果说联想是欧美式的,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就是日韩式的。”

  其实,张瑞敏的“日韩论”早就是海尔跨国主义的主导思想,其“部队进驻”式的不断推进,也早已成为海尔的跨国实践。以1990年海尔带着几台冰箱到德国参加样品展示会为标志,海尔的跨国主义实践正式开始。1991年,海尔开始将自有品牌产品大规模向海外输出;1999年,在菲律宾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厂。此后,海尔产品和厂房在全球各地陆续开花。比如,为了在美泰克所在的美国市场站住脚,早在1999年,张瑞敏就将海尔工厂开到了美国腹地南卡罗来纳州。

  然而,与在国内被当作“走出去”的榜样形象不相称的是,海尔国际市场的战果却不尽如人意。从2004年业绩来看,当年海尔全部收入1080亿元人民币,而来自海外的收入仅10亿美元,不到其总体收入的8%。而且在美国市场,尽管海尔已经屯兵和打拼多年,但它在这个标志性市场中的表现却并不强势。有人说,到目前为止,海尔攻下的只是以小冰箱为主的小家电“城池”(这种小冰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宿舍等类似的边缘市场),在美国“尊大”的消费环境之下,海尔市场形象一点都不高端和主流。

  海尔跨国主义所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是它试图“跨”入欧美主流市场时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另一方面是其效法的“日韩”式扩张遇到了劲敌,而这一劲敌恰恰是日本和韩国的公司。海尔考虑收购美泰克,如果是其从公司发展战略角度在对此前的跨国主义反思后的一个重要修正,那么,这种修正必须能够体现对“日韩”式扩张路线的超越,即使这种超越终将背叛其曾经坚守的“中国情结”,从自有品牌进入为主,转变为对海外品牌并购捷径的倾情。

  不少人认为,海尔转走“并购捷径”是一种冒险,因为此前联想、TCL已经发现且走上了这条路,似乎走得都不畅快。而上海汽车则在这条路的路口徘徊了一阵子之后离开了。这应该是一条路,但没人保证它是否是“捷径”。

  尽管如此,海尔对美泰克的收购“冒险”,还是可以给人以积极期待的。“积极期待”人士认为,海尔恰好可以通过已有品牌产品的吸收,弥补其在美国市场近乎畸形的市场状态。不仅如此,在美上市是张瑞敏的夙愿之一,而此举恰恰为海尔在美曲线上市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借助此举,海尔不仅将深入美国家电中端市场,还可以此为盾,有效规避美国政府对华家电厂商的反倾销政策———“国际化海尔”也将由此重新定义。

  如果说海尔可以算作中国式跨国主义的一个代表,那么,跨国收购将作为一个特征,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只有走出国门,打出世界品牌,中国企业的天地才会越来越开阔;另一方面,对中国企业来说,要走出国门,在外国立足的方法,就是在国外设立“根据地”,除了收购,就只能依靠自建,而自建成本过高,并不划算。

  此外,随着跨国收购经验的增加,中国企业的收购能力也在增强。对中国企业来说,要成功完成跨国收购,除了坚强的财力作为后盾,也要增强对当地商业环境的熟悉能力,并努力克服跨国收购带来的一系列政治、文化、法律障碍。

  通过海外收购完成国际化布局,这一新的跨国主义思路到底有没有前途,海尔也许能给出一个“超越”性的答案。

  作者:胡立彪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