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反思“品牌之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 09:26 中国质量报

  在中国经济大军中,“浙商兵团”的威风大家都领教过。然而,就是这支骁勇的“铁军”,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败仗。针对近年来浙江成为被控倾销的“重灾区”的说法,该省权威人士日前指出,由于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的欠缺,上下左右的合作与竞争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浙江商界形成了无序竞争、简单模仿的局面。这不但挤掉了技术的投入,也挤掉了人才培养,更挤掉了品牌的建设。结论是:外国公司用品牌而不是用产品打败了我们。

  众所周知,浙江一地品牌之花遍地开放,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均属佼佼者,而且其中不乏耀眼的名牌。为何一与洋品牌交手,即会造成惶惶败局?诚然,吃败仗的滋味很不好受,但我们更应该认真反省,品出个中三味,不仅使自己受益,还可供其他经济热区深思。

  业内人士深刻指出,浙江许多企业舍得花钱买一流设备,而不愿花钱培养一流人才,致使不少企业存在着“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才,三流的产品”的尴尬局面。很明显,这种局面暴露出某些企业领导的局限性。和外商打交道久了,人们会得出一个相同结论:事实上,我们买到手的,很少有一流设备。准确地讲,永远是人家的二流设备,因为人家在不断研发,不断提升。这样算来,我们所能真正拥有的,只能是二流的设备,而人才呢,只好委屈到三流的地步。那么,请问您的产品又该属于几流?

  “病根”不难找到,难的是对症下药,立志铲除痼疾。现在,一谈到品牌建设,各地报喜的多,报忧的少。一时间你也名牌,我也名牌,仿佛产品只要畅销两年,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列为名牌了。然而你必须懂得这个道理———这丫头不是那丫头,此名牌不是彼名牌。正如温州一位知名企业家所说:“企业数量多,但个头都不大。打个比方,看上去绿油油一片,但找不到大树,更成不了森林。”就像许多浙江企业这样一味卖环境、卖资源、卖劳动力,到头来却落了个倾销的“罪名”,何其冤枉?所以,企业只有将培养人才视为根本大业,才能让自己拥有长足发展的后劲儿。因此,建议企业应该考虑成立一个人才、资金十分雄厚的“名牌战略基金会”,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从长计议,潜心攻关,期待着风云际会,一飞冲天。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晓得单根筷子一撅就折,一把筷子其硬如柱的道理。在和“洋品牌”叫阵的时候,最忌讳单打独斗,各逞英豪,因为那样最容易被人家各个击破。能不能团结人?敢不敢做牺牲?是否甘心暂做绿叶?恐怕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将是对每位企业家的重要考试。而起哄、打乱仗,甚至相互挖墙角、沉醉于价格战等低级竞争,对一个“重灾区”来说只能是加重灾情。

  在奋发图强之际,我们的企业还要抽出一点时间向对手学习,看看人家是如何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依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技巧并不难,难的是沉下一颗心来,卧薪尝胆,百折不挠地将事业做大做强。人家国外的名牌,大多是些“百年老店”,它们往往需要几代人付出心血,才一步一个脚印地“爬”到今天的辉煌。名牌需要时间培育,需要市场认可,这个弯子可能要转得很大。所以,我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胜利“会师”后,做好继续“长征”的准备。

  知耻近乎勇。品牌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钙中钙”,一个企业的“骨头”有多硬,它的产品和形象就有多酷。凭着“浙商兵团”百折不挠的勇气,谁又能够怀疑,也许就在不远的一天,由流畅汉字书写的品牌就高挂于那些洋品牌的故乡,而金发碧眼的消费者也都心平气和地享受着来自东方的优质产品。大器晚成的中国名牌,肯定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林 鸣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