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2005年将有“破冰之举”的中国邮政改革最近有了新的动向。6月23日,国家邮政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局长会议,国家邮政局局长刘安东在会上发言,指出将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并成立一个邮政监管机构———邮政管理局。此前,国家邮政局研究院副院长周焕德在上海召开的“邮政体制改革研讨会”上透露,正式出台的新邮政改革方案会强调三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6月28日《新京报》)
正如欧阳修所言:“物极则反,数穷则变”,邮政改革在市场化之路上对“度”的把握是一种政策艺术,惟有应时而生、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市场化改革才能给中国邮政产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创造一个合意的环境。
经济学意义上的邮政行业,性质较为复杂,从事邮政业务的机构并不能完全归入“企业”的行列。邮政机构的性质是“准企业”,其存在并不只是出于资本的寻利性需求,还出于提供城乡居民联络便利性的需要,其精神也是“以人为本”的。因此,邮政改革和国企改革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对邮政服务的产品结构需要进行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严格区分。
新方案的三分开方针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政资分开就是邮政的行政职能与经营国有资产的职能分开,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公益性的)与商业服务业务分开,实行独立核算。普遍服务业务由国家实行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并建立稳定有效的补偿机制;竞争性业务通过改革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商业化、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而政事分开则主要是把邮政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履行邮政普遍服务的公共事业职能相分离,行政职能不干预具体的业务运作。
缺乏监管的邮政改革只能带来市场失灵的恶果,而增强监管有效性的前提是保障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回避邮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境况。新方案显然对这一问题极其重视,根据该方案“重组监管机构”的计划,国家邮政局将剥离企业经营职能,把经营管理权交给新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政管理局则对这个集团公司的运作进行监督。
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邮政改革都持谨慎态度,美国、欧盟、印度等都长期保持了一种“观望、渐进”的风格。新方案在改革路径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过于激进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选择了一个有条不紊的节奏。在邮政储蓄方面,新方案并没有提到建立邮政储蓄银行,只是提到会将邮政储蓄存放在央行的8000多亿元资金逐步撤出。在中国银行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之下,这种审慎姿态不仅为邮政储蓄业务的专业化经营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减少了银行改革的潜在风险来源。
程实(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