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以生态学考量质量管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08:18 中国质量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膨胀,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始遭遇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质量的重要性,我们迫切需要从有效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和深度来全面审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质量管理。

  如果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学理论来审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发现其并不“全面”。无论是朱兰的“质量螺旋模型”,还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界定的产品寿命周期的
12个阶段,都依照资源———产品———消费———处置这一个循环模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仅仅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为宗旨,而往往忽略了这种需求的满足是以生态失衡、损失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客观现实,没有考虑自然生态再生的过程,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理论。

  因此,在我们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行科学、准确、公正的综合评价,并用企业“生态”质量管理来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补充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可以概括为“企业致力于在减少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对环境存在负面影响的非意愿性产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质量,节约资源,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企业“生态”质量是一种企业生产过程与环境互动的质量,一种包括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质量,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一种以人为本的质量。其评价和管理活动可大致分四部分,即: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及其控制、单位产值污染程度及其控制、产品的生态质量及其管理、企业“生态”质量管理制度及其实施。

  单位产值能耗是涉及企业产值、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等因素的综合指标,有其固定的计算方式。目前,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40%。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社会资源为基础和特征的,量大质低,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技术进步、采用节能原料、建立重点用能岗位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三废利用程度等措施来优化企业内部能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单位产值能耗的目的。

  单位产值污染程度包括单位产值废水、烟尘、固体废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我国单位产值程度普遍偏高。我国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分别是美国的8倍和6.1倍,加拿大的5倍和5.7倍。量大质低造成了对社会资源的掠夺性消耗,而对环境的大肆污染,则造成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为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企业内部建立单位产值排污量的定量管理制度,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大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保护环境资源。

  企业“生态”质量也是包括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生产者的责任不仅包括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还包括产品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及使用者的损害、寿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利用等。企业的质量管理要从源头开始,建立产品的生态设计、生态消费、清洁生产和生态处置在内的生态循环系统,实施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提高微观和宏观的质量管理水平。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制度应包括“生态”质量计划制度的建立、执行制度的建立、内部考核制度的建立等等,并且要将这些制度与企业正在实施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效结合,两者相互补充、完善,共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企业品质的提升。其外部评价可按照“生态”质量管理人员比例、管理经费比例、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参数进行考核。

  在企业、消费者等等所有利益相关方中,为企业生产经营和顾客消费付出代价最大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另外,随着环境和资源意识的增强,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中也逐渐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内容。生态质量概念的提出将质量的生态意义更加明确化了,它提倡在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中引入生态的观念,不仅考虑预期产品的质量,还要考虑对非预期产品的控制,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虽然生态质量概念及其管理理论尚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由于它关注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强调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所以其先进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是生态质量是以人为本的质量,从根本上讲,实施生态质量管理的关键还是要让企业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人人都树立起生态质量观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将质量放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量。

  作者:陈 曦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