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随着新10类食品无证查处期限的临近,贵阳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情况依然严峻。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最近作了一次调查,该市有237家28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已获证55家,基本具备生产条件的86家,生产必备条件不完善的108家,完全不具备生产条件的43家。
据了解,贵阳市食品工业水平较低,50%以上的食品企业规模很小,生产条件差,从业
人员素质低,管理混乱。尤为突出的是,相当数量的企业不具备出厂检验能力,产品出厂不检验,无法保障食品质量卫生安全。个别企业见利忘义,违法生产假劣食品。
与周边城市相比,贵阳市的食品企业获证率最低,只有老5类企业条件比较成熟,获证已达80%,未获证的10家企业中,部分因为曾违法制假被查处,至今未得到国家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对个别制售假劣食品的企业,贵阳市局也已提请有关部门给予吊销相关证照。新10类食品主要集中在肉制品、饮用水、乳制品等行业,获证13家,获证率只有10%,这3个行业的生产场所、设备要求比较高,企业现有的设施设备需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大部分企业存在观望态度和侥幸心理,一直未申报。新13类食品企业基本都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多数为手工小作坊,基本无检测设备和相关技术人员,产品未经检验就出厂销售情况严重。
贵阳市局有关负责人说,该市食品生产企业现状令人担忧,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无法跨过市场准入这道门槛,如果关停,不仅对该市工业产值、税收有影响,而且会带来下岗、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近几年来该局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食品企业市场准入工作,加强了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有关法律、法规等宣传培训,对企业按产品类别进行帮扶,完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提高质量保证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要改变这一情况,仅靠质监部门是不够的,必须争取政府的支持。作为职能部门,关键要摸清底细,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把好脉,但下猛药还得靠政府。质监部门要利用技术优势,为企业完善取证条件、申报审查等工作提供尽可能的支持。
据了解,去年底至今年3月间,贵阳市局先后两次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调查。5月23日,贵阳市政府召集各区、县(市)政府、市经贸委、农业局等职能部门召开了食品企业市场准入有关工作安排会,随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市)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摸清本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底数,进行登记汇总,建立档案,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要求传达到辖区内的每一家食品企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统一确定帮扶整改期限,督促企业限期取证。整治、扶持、帮助有条件的食品生产企业完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及时向质量技监部门提出申请,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对不具备条件,又不积极整改的企业,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逐步限期令其退出市场。对长期不具备生产加工条件,产品质量屡次出现不合格的企业,特别是恶意生产劣质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企业,坚决给予打击、取缔。
作者:记者 欧阳维民 刘 艳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