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产品是钱 质量是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09:22 中国质量报

  一家做得好的企业,大多具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来支撑。山东时风集团成立12年来的快速发展也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时风集团成立于1993年,当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社办小企业。12年来,时风通过产品质量和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企业像滚雪球似的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时风销售收入达到91亿元,与集团成立之初相比销售收入增长108倍,利税增长202倍,总资产增长77倍,农用
汽车产量增长60倍。按利润计算,相当于12年里又为国家贡献了552个时风集团。

  在时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企业对产品质量和用户价值的不懈追求。不能要钱不要命

  在我国,从“全面质量管理”到“质量奖”,从ISO9000到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几乎与世界同时起步,但因没有致力于创建质量政策与文化,而舍本逐末地寻着时髦的工具与技巧。一些管理层对八股文式的成果汇报、奖章、证书情有独钟,员工们失去了热情,妥协、让步成了家常便饭,推诿、指责更是见怪不怪。企业被各种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质量在高层的舌尖与基层的实物之间艰难起舞。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冥思苦想地去寻找灵丹妙药,然而却屡遭失望与无奈的侵袭。

  在制造业中,企业20%的营业收入被用在对做错产品的修补上,服务业则把35%的运营成本花在了做错事又重新再做上面。这种问题毫不鲜见,原因就在于企业领导者不知道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不肯重视问题的根源。而且,管理层没有能提供清楚的工作标准或质量的定义,致使每个员工各行其是,无法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产品质量的意义。

  时风在20世纪90年代初产品质量就达标的国家一级企业,企业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在质量管理中,时风打破了以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让全员亲自参与,一方面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发生质的改变,认识到质量工作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好地体会、领悟领导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让每一名员工在上岗之初都接受强化学习和培训,让他们明白质量的“零缺陷”并不是一点缺陷没有,而关键的是一种工作心态;质量是预防出来的,而不是对产品的检测结果,同时通过各种生动的事例,使员工脑中刻上“质量”的印迹。时风集团采取的这种事先防止错误的质量培训、管理体系,用较少的费用为企业省下大笔的维修资金,避免了产品出厂之后的不必要麻烦,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时风的品牌美誉度。

  十多年来,时风集团以“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为荣,如果质量和产量发生矛盾,产量要毫不犹豫地给质量让路。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产品是钱、质量是命,不能要钱不要命”这句朴素的质量理念,已经成为所有员工乃至所有时风供应商和经销商心目中的经典信条。早在1995年,刘义发外出时无意碰到一伙人围在一辆时风车前议论纷纷,刘义发走近一看,是车头有一块巴掌大的地方有脱漆现象,刘义发当即决定将这辆车开回厂里,给用户更换了一辆新车。同时他叫来厂长、车间主任和质检处处长一块研究脱漆问题,结果是磷化处理不彻底造成。而后,他让喷漆车间停产进行整顿,整顿两天意味着损失60万元。刘义发说,损失600万元也值。这次脱漆从厂长到车间主任、从班组长到责任人照章罚了款。从此,时风人的质量意识牢牢地扎下根来,“要干就要干精品”的理念树立在每个时风人的心中。双手抓住质量链

  时风总经理刘成强认为,“市场是检验产品的惟一标准”。近年来,时风在强化“质量第一”的理念中,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工艺,打造完整的产品质量控制链。

  刘成强告诉记者,时风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为提升时风轻卡和农用车生产技术平台,时风已经投资12亿元用于引进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先进设备,建立了业内最先进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4大生产线,使生产工艺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科技开发实力达到国家级企业技术标准。时风又投巨资建立了整机、整车和零部件试验测试中心等国内最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基础上建立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平台。与此同时,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时风开展“精品管理工程”和“红色管理工程”,派出3000多名营销员在全国各地巡回维修服务,并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实现了市场———研发———生产———质控———市场的产业链。目前时风仅农用车产品就已形成了23个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上万种规格,成为行业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怎样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苛刻”的需求,成为制约不少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此,刘成强果断地提出“同行业的最高标准就是时风的最低要求”,并积极实施高差异+低成本整合战略。在他的号召下,时风3万余名员工个个当“经理”、人人谋发展成为企业的又一亮点。时风每月都对员工的创新成果进行表彰,仅2004年以来员工提出的各种创新就达200余条,直接和间接节约资金6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扭转了多年一贯制的生产方式,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真正提高了效率和质量。据了解,时风曾在3名设备管理员的倡导下,用两个月的时间建成了6条自动化输送线,它的建成不但杜绝了产品转运中的磕碰划伤,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节省了260多个劳动用工。为了进一步发掘员工的创造力,时风集团不但对这3名创新建议者进行了重奖,而且还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6条自动化输送线。

  也许,正是凭着对产品质量的坚韧与执著,时风连续5年位居中国农机行业榜首,产品出口到美国、英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洋马、青岛双星、中国重汽、摩根士坦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抛出与时风合作的橄榄枝。时风,正朝着其“中国驰名、世界著名”的运输机械集团的宏伟愿景一步步靠近。

  作者:朱礼好 本报记者 陈萍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