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产品秀 > 正文
 

辜晓进:新闻也是学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12:26 深圳商报

  真正有理想的专业媒体工作者就应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一个专业素养深厚的记者、编辑不但是报社的财富,也是在给自己积累资本。比如在《纽约时报》,很多编辑、记者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一说出话来就跟别人不一样,更让读者信服,自己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一个美国读者要看权威的音乐报道和评论,他一定会先去看《纽约时报》,这种公信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很多人说辜晓进是“学者型报人”,在报业工作二十多年,从编辑、部门主任到英文《深圳日报》(ShenzhenDaily)总编辑,紧张工作之余,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国内外媒体的发展和最新动态。2001年到2002年,他抓住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利用寒暑假驱车独行两万多公里,“打入”18家美国报社和3家大型报业集团,面对面采访近30位报社老总等重量级人物,写出40余万字的《走进美国大报》一书,在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采访辜晓进之前,原以为有此“壮举”的人应该是风风火火型的,见了面却发现他是个很“静”的人。中等身材,皮肤微黑,戴副眼镜,说话不紧不慢,条理分明,给人的第一印象果然像个学者。不过,谈话中他那专注而敏锐的眼神、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又时刻让人感到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热情、好奇心和亲和力。

  “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不是外行”

  早在1987年,辜晓进就翻译了美国的《报业管理艺术》一书,这是国内翻译的第一部外国报业管理专著。2001年,作为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的总编辑助理兼深圳特区报社经济部主任,他成为深圳市委第五期出国进修干部,也是深圳新闻界第一个通过考试获此资格者。机会难得,他决心要亲自到这些大报去看看,当面采访一下这些报业巨头,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然而,没有任何团体、个人的引荐,全凭自己联系,想见这些Bigman(大人物)谈何容易?辜晓进心里也没底,他先是试着给当地一份成功的社区报《斯塔藤岛前进报》发了几封邮件,结果都石沉大海。但他没有放弃,通过电话、邮件、信件等不断跟该报联系,终于得到了许可。凭着同样的韧劲,他又成功叩开了《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美国顶级大报的门。在他访问的18家报社中,有9家位居全国十大报纸行列。其他的报纸则各有特色,如独立运作的《圣彼得堡时报》、与深圳的报纸有很多共同点的《奥兰多前哨报》等等。美国光日报就有1470多家,选择采访对象都是门学问。在这方面,辜晓进可以说是独具慧眼。

  按照美国惯例,要见这些总编辑必须先预约,辜晓进的“杀手锏”就是写给他们的一封封诚恳的信。在信中,他介绍了自己在新闻界的从业经历,还写了对对方的了解和认识。因为对象不同,每封信都不一样。比如《华盛顿邮报》是以报导水门事件而出名的,而现任总编辑正是当年分管这一报道的,辜晓进在信中就提到对方在该系列报道中起的重要作用。同样,《费城问讯报》曾因报道三里岛核泄露事件荣获普利策奖,辜晓进在给他们的信中也谈到了这件事。这样的信当然容易打动总编辑的心,这都得益于辜晓进多年积累的深厚“内功”。他说:“我在信里没说什么谄媚的话,但要让对方知道我是真正了解你的。我有相当的资历,不是外行”。其实,美国新闻界对中国媒体的情况也很感兴趣,在交流中双方都有收获,对方就会对你更感兴趣。

  “我的一只眼睛始终盯着国内”

  辜晓进的采访完全是“自发”的,在美国的一年里,他的住宿费、电话费、邮费等都比别人多得多。为了采访,他还特意买了一辆1991年产的小汽车,临回国时又卖掉。这些全是个人掏腰包,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的事”。最后,采访顺利完成,访问学习也没受影响。市委组织部要求每个访问学者交一份不少于5万字的研究报告,辜晓进的报告足足写了7万字,被评为“优秀”。

  辜晓进出国时,国内报业正开始进行产业化改革。他说:“我的一只眼睛始终盯着国内,写大洋彼岸,出发点还是在我们这边。”回国后不久,应南方日报出版社之约,他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写出了40余万字的《走进美国大报》一书。当时英文《深圳日报》刚由周报改为日报,作为总编辑,他对该报实施了全面改版,经常从早忙到晚,深更半夜还要写书,几乎没多少休息的时间。多年来,辜晓进是有名的“拼命三郎”,直到最近的一场大病才让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时间紧,很多章节写完了也没来得及细看,编辑又忙着赶当年的全国书市,有些文字差错没校出来,让认真的他耿耿于怀。在书市上,这本书一亮相就受到广泛关注。在台湾,这本书上了畅销书榜,在香港的销售也很好。他的读者大部分是新闻从业者,其次是大学购买作为研究用。令他意外的是,很多跟新闻不沾边的人也爱看这本书,有位天津塘沽技术开发区的领导给他写信说,从这本书里看到了美国的媒体与企业的互动。北大新闻学院聘请他做客座教授,京津沪闽粤浙等地新闻界纷纷邀请他去讲演。第一版10000册早已卖完,2004年11月,这本书又出了修订版,辜晓进把书中笔误一一纠正,而且把相关数据全都“更新”到2004年。虽然这本书已经大获成功,但辜晓进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他应邀以《近观美国报业管理》为题,在《新闻记者》上连续写了12期专题文章,香港媒体期刊全文转载。他希望以后再出一本书,专门探讨美国的新闻体制和管理经验,主要给中高层以上的媒体同行看。

  媒体工作者,应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目前,高校的新闻研究还是跟实际的报业运作有一定距离,而很多干实际工作的又不懂理论,像辜晓进这样的“学者型报人”并不多见。不少人都觉得,工作这么忙,能把稿子写好、任务完成就行了。而辜晓进认为,做新闻也是一门学问,虽然“门槛”未必很高,但要真正做得好绝非易事。每天无论多忙,他都要抽时间翻阅、上网查看国内外重要报纸。在他看来,了解国内外媒体的最新发展、学习相关理论不但是媒体中高层管理者的“必修课”,就连普通的编辑、记者也应该做到。

  他认为,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进取心,也跟社会上不承认或不尊重办报的专业化、职业化有关。其实,微观和宏观是联系在一起的,关注“大的方面”能直接促进自己的实际工作,真正有理想的专业媒体工作者就应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一个专业素养深厚的记者、编辑不但是报社的财富,也是在给自己积累资本。比如在《纽约时报》,很多编辑、记者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一说出话来就跟别人不一样,更让读者信服,自己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一个美国读者要看权威的音乐报道和评论,他一定会先去看《纽约时报》,这种公信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在美国,大学生毕业进不了一流大报,必须要先有三至五年的工作经验。辜晓进认为,中国以后也会向这个趋势发展。在区域壁垒和垄断打开后,优秀的报纸可以直接到国内其他报纸挖人,不同报纸的收入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现在的报纸跟四年前完全不同

  在《走进美国大报》一书中,辜晓进向国人介绍了很多“操作性很强”的外国经验,其中就包括美国报纸对天气报道的重视,很多报纸用整版、半版的版面详细介绍天气情况,这在2001年前的中国几乎是不可想像的。而现在,国内200多家报纸都有了类似的天气版,而且还有所创新。比如有些报纸每天为天气版专做一条大标题,概括这一天的天气情况,这在国外是很少见的。在书中,他第一次引进NIE(“报纸参与教育”)、JOA(“报纸合作经营协议”)等重要概念,现在,国内有些报纸已经开始进行这些方面的尝试。

  1993年,辜晓进曾经提议所在报纸设导读,结果出来的导读比火柴盒大不了多少,最多也就是两个火柴盒大小。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现在,翻开各报头版,都会有一栏图文并茂、精心设计的导读,大大方便了读者阅读。现在,不光是报纸内容、版面设计,在管理观念、广告发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越来越人性化,服务意识大大加强,拿现在的报纸跟四年前比都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但能亲眼目睹、还能亲自参与这些变化,这是最让辜晓进激动和自豪的。现在,很多国内报纸都向美国报纸学习,辜晓进认为这不是坏事。在媒体发达的国家中,日本的全国性报纸影响大,地方性报纸影响微乎其微,英国报业已经有衰落的趋势,而瑞典等国都很小,很多情况跟我们不一样。而美国报业目前是最成熟的时候,即使是最老的报业集团也在健康发展。虽然两国的意识形态和国情不同,但他们的很多办报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辜晓进小档案:

  辜晓进,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1999年获高级编辑职称。发表各类作品逾200万字,其中20多篇(部)作品分别在中国国际新闻奖及省级新闻奖等评比中获奖。1998年荣获广东新闻最高奖“金枪奖”。1991年翻译出版《报业管理艺术》,1994年出版《现代科技新闻概论》学术专著,另与他人合作出版《专业采访报道学》(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材奖)、《科技新闻与写作》(清华大学教材)等多部著作。2002年出版《走进美国大报》,一纸风行,之后繁体字版、修订版相继发行。

  作者:张贺敏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