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首旅建国饭店管理公司宣布,将率先响应北京市旅游局提出的“饭店绿色行动”,公司旗下的所有饭店将取消为客人提供一次性消耗品(6月6日《竞报》)。
以企业个体为单位发起的类似行动,其实已经有过多起,但在“人有我无”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往往是高调取消打头,低调恢复殿后。
一边是社会责任范畴的环保意识,一边是个人享受领域的方便服务。前者要想取代后者,强制性取消虽然存在理论上的高效率,但由于缺乏现实意义上的相对公平,在“服务至上”的商业战场上,对于理智的经营者来说,“与顾客作对”显然不是最优的选择。于是,经营者即使响应政府的号召取消“六小件”,往往也会留一手:如果客人忘记随身携带,可到酒店购买或到服务台索取免费一次性消耗品使用。如此一来,“六小件”只不过从客房内移到了服务台,顾客也只不过是多了一道索取的工序而已。实际效果只能是外“硬”而内“虚”。
另外,相比于个人与社会的利害,人们更容易关注个人与对方的利害。在思考环保问题之前,人们会普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营者会从取消“六小件”中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比如绿色饭店的荣誉啦,比如降低经营成本啦。网上的新闻跟帖中,就有许多网友在质问:取消“六小件”,房价降多少?
笔者以为,在宾馆“六小件”的问题上,强制性地取消提供显然没有通过利益机制进行诱导来得好———与其取消提供,不如奖励不用。前者是“硬”而“虚”的,后者是“柔”而“实”的;前者让人怀疑经营者的自利意图,后者让人感觉经营者的环保用心;前者让人感觉自己纯粹是在做贡献,后者让人在做贡献的同时又有真实可见的利益感知。
舒圣祥(杭州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