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季度,不少区县反映,农村信用社存款增加“铺天盖地”,贷款发放却“寥若晨星”。来自人民银行重庆南川支行的调查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南川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增加1.1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100万元,存、贷款增量相差10倍之多,原因何在?
分析表明,一是商业银行收缩乡镇营业网点,对农村信用社存款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无形的助推作用。2005年末,南川市除农业银行在农村乡镇拥有4个营业网点外,其他商业银行
在30多个农村乡镇已没有营业网点,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此一格局,使南川市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份额占据65%以上。
二是小额农贷资金需要量少。随着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实施,农民逐步减负增收,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地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小额资金支出的自筹能力增强,从而降低了对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程度,向农村信用社申请用于简单再生产的农业贷款和小额消费性贷款逐渐减少。据调查,今年以来,南川市接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万元以下的户数比去年同期减少13%。
三是大额资金需要难以满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种养业逐渐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其贷款需求也由小额逐渐向大额转变。而这一层面的农业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此类贷款都要按照商业贷款规则,实行严格的担保和抵押。以农户的资产(房产)进行抵押,受农村区位劣势和资产质量、资产交易变现等条件的制约,符合要求的抵押标的物少,使农业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此种现象在国内农业地区极具普遍性。
对此,业界人士分析指出,首先,要创新思路,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根据各区(县)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制定《信用等级评定及授信贷款管理办法》和推行联保信用贷款方式,对从事农业种、养、加工经营的农村专业户在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时,通过信用等级的评定来确定信用贷款的额度和期限。同时,要强化“属地服务”观念。应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应取之于农,用之于农,防止农村资金外流。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业生产领域,只要是在本辖区农村地区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项目,就予以支持,特别要大力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企业和农村专业户。此外,国家财政还要加大贴息规模,以引导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对亏损农村信用社予以补贴,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优惠,使之休养生息,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者:记者 陈徐
(来源: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