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欧盟启动对中国进口的9种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接着,美国连续两次提出对中国生产的棉质针织衬衫、棉质裤子、棉及化纤内衣等类纺织品设限。
面对如此严重的贸易摩擦,中国纺织企业在抱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反思,今后这个产业应该向何处发展?
设限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空间被严重打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服装外贸企业已不敢轻易接大单。很多企业都在是否继续接欧美订单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出口关税的不确定性,不仅造成了客户资源的不稳定因素,而且使大量订单纷纷流向周边其他同样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
出口受阻将加剧国内竞争,对此,一些企业还没有做好准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内贸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国际市场的威胁,认为只是外向型企业的灾难。其实,目前很多外销型企业已纷纷将目光转向内贸,这样给内贸带来空前压力。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期广州外销为主的服装企业数量急速锐减,已由年初的70%以上的高比率降至如今的30%,部分企业则开始了转外销为内外销结合的业务模式。
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也使国内许多企业逐渐成熟起来,很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善于运用国际游戏规则。一些企业对出口纺织品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有的企业在与欧盟客户签订合同时,附上了免责风险条款。一些企业还将周期长的订单改成“滚动单”形式,即分批签单,分批出货,一旦遇到贸易摩擦就停止出货。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仍有很多企业目光短浅。当中国作出从6月1日起减免出口关税的决定后,很多企业松了口气,而并没有更多地考虑长远发展。多年来,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只知道拼命接订单,而忽视了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从而造成在国外市场上,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取胜。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乱了方寸。
面对目前形势,业内人士纷纷指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发展目标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数量增长来挤占国际市场,而是通过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乃至产业升级,逐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摆脱传统的低价海量路线。业内人士强调,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肯定会增加。国内企业更应该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上下功夫,不能一味地通过急速扩张和压价竞标的恶意竞争。增加国内企业的内耗,产业利润与发展空间会愈来愈小,最后损害的将是中国企业的自身利益。通过此次美欧设限,一方面彰显了美欧无视WTO规则,任意采取单边行动,人为增加贸易风险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我国行业“预警机制”的缺失。
作者:本报记者 王 辉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