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6日召开的中国技术标准国际化战略座谈会上,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郎志正指出,中国的技术标准,中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都不应忽视中小企业的作用。
郎志正说,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因为企业最接近市场、最了解市场,最具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如今,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
所接受,但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落实,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及时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形成标准。
提到技术标准,人们很容易想到大型企业的作用。郎志正认为,大型企业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发挥着骨干的作用,是航空母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时往需要考虑与产品的结合,而大企业的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铺开,不易转向掉头。科技创新的成果往往在某一个局部形成,而中小型企业恰恰有独打某一项创新技术的优势。中小型企业是战列舰、驱逐舰,转向掉头容易,将技术创新成果形成技术标准的顾虑要小得多。
郎志正由此提出了科技创新成果形成标准的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大企业将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综合起来,发挥其在技术标准制定中的骨干作用,将分散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次性地凝结在一项或尽可能少的几项标准中。二是当中小型企业提出将成熟的技术创新成果做成技术标准时,大企业要放下架子,积极参与并鼎力支持。
作者:本报记者 徐 风/文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