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汽车企业仍要过苦日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09:10 中国质量报

  来自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的最新统计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国产乘用车的累计销量为61.43万辆,同比下降了1.7%,其中国产轿车的销量为56万辆,同比增长了0.2%。同时,专家指出,受原材料上涨、欧元升值、车市前景不明朗影响,中国汽车企业仍要过苦日子,甚至生存环境更加恶劣。新产品淘汰加快“老三样”捷达一枝独秀

  统计数据表明,除个别品牌外,上市两年以上的品牌今年销量大多呈下降趋势,帕萨
特、君威、奥迪、赛欧、威驰降幅在50%左右,桑塔纳3000、宝来降幅在40%以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车市火爆国际车市趋冷,世界汽车巨头不仅纷纷蜂拥中国,而且他们不再高傲地只用过时的、淘汰的产品到中国淘金,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发现老旧淘金铁锹已经无法让他们赢得更多、跑得更快,他们必须加大淘金工具的技术含量,才能掘到更多的金。桑塔纳主打天下20年的历史已是明日黄花,且不说改进型车,每年进入中国的新品牌就十个以上,进入市场的新车几十种,加上改进型产品,新上市产品就是上百种。

  然而,中国市场虽大绝不是饕餮之宴,高速增长的“井喷”年只是昙花一现,给中国汽车产业一年美好的愿景之后,购车需求势能快速放空,形势便急转之下。但面对全球仅有的汽车增长市场,这些欧美市场的老对手们开始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赌注,纷纷把新产品奉献给口味日益渐高的中国消费者。这让记者想起当年中国汽车企业当家人们的苦水:“引进新产品谈何容易!一个新产品进入中国,从谈判到落地中国没有几年是不可能的!你和他们谈给点儿新产品,他们笑中国离轿车进入家庭起码还要等50年!你先年产达到10万辆再说。”

  记者注意到,虽然中国汽车消费周期正在迅速缩短,捷达却仍保持着4%销售的增长速度,销售排名居第二位,新品迭出、车市趋冷,捷达仍有如此表现可谓独树一帜。北京现代上演车市黑马

  一季度统计显示:连续3个月销售排名稳居第一的是去年排名5位之后的北京现代,其中,现代生产的伊兰特以销量44244辆、同比增长338%的业绩为北京现代跃上销售排名第一的大“功臣”,让其他厂家的销售老总们常挂在嘴边上的“执币待购”的说辞显得苍白无力。

  专家分析,伊兰特“蹿红”的关键还是在更高一个层面的“高性价比”:价格便宜,配置齐全、外形对中国人的胃口,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原因。当然迅速进入出租车市场,也是赢得这一搏的重要因素。

  去年与伊兰特难分伯仲的凯越,今年一季度销量却不足伊兰特一半,看来凯越属时尚型的车。更为有趣的是曾被寄予极大希望的花冠去年上市后却表现平平,通过今年初的调价,花冠以增长220%、销售14746辆,列增幅第二。毋庸置疑,就目前车市而言,价格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SPARK以销售5571辆、增长199%的业绩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同样的依据。夏利老树花更艳

  最近记者常听一些专家感叹:如今人们似乎毫无品牌忠诚度可言。老车夏利的表现似乎很不给专家们面子,39827辆的销量、52%的同比增长,让多少老品牌黯然失色、让多少销售老总嫉妒。

  虽然左一款右一款新车,一次又一次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传媒机器不断地被厂家用钱制造出的灿烂鼓动着,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炒。而夏利,与这些被人们热捧的“新车明星”比起来像只小丑鸭———没有广告,没有热闹的公关活动,夏利似乎被企业、广告人、公关人遗忘,谁会对这只小丑鸭抱什么希望?谁会把这只小丑鸭当对手?然而,人们恰恰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个事实:虽然夏利轿车没有漂亮的外形,却有着实惠的价格;虽然夏利没有大做广告,却拥有着几十万用户建立起来的口碑;在同级别轿车中,它的内部空间最大;几十万出租车的使用它是惟一经过最严格的考验:在同级别车中,它的维护、保养成本最低……两年来,当有第一次买车的朋友来问洵:“买什么车?”我总是对他们说:“夏利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私家车!”夏利热销戳穿了“执币待购”、“市场皮软”、“中国人汽车消费还不理智”……一切借口。

  夏利的热销告诉那些营销大师们:中国的消费者和世界所有的消费者一样,聪明、理性、不可愚弄。中国汽车企业亏损面正在扩大

  除了今年一季度销量统计数字,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却不那么乐观:今年头两个月,中国34家主要汽车企业中,10家利润下降,13家亏损,利润增长的仅11家。

  专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钢材等原材料上涨,虽然零部件企业可以帮助汽车企业消化部分成本,做车身所用钢材汽车企业只能自己埋单。由于市场与销售目标之间的矛盾,使企业掉进了一面原材料上涨,一面车价却不断下挫的怪圈。

  欧元的上升使在中国欧系合资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利润的大幅下降给那些没有注重加大零部件国产化力度的合资企业一个教育。“另外,油价的上涨、贷款利率的上调与汽车贬值过快,使中国汽车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生存环境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好转。”专家预测如是说。

  作者:本报记者 曹 璞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