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产品秀 > 正文
 

张一兵:行走在时光倒流的隧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 06:18 深圳商报

  张一兵的人生选择颇有点与众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初,他坚决拒绝厅长秘书的职位,主动要求去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研究近代史仍觉得不过瘾,他又回去读历史系博士,到中华书局研究古文献;在改革开放热火朝天的深圳,他梳理出了深圳六千年发展的《深圳古代简史》;当人们的注意力被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吸引时,他却把相机对准了那些即将消失的古建筑……在几乎每个人都在忙着向前奔跑的时候,张一兵的目光却始终注视着相反的方向……

  张一兵:行走在时光倒流的隧道

  ◎深圳商报记者袁磊文/图

  张一兵简介

  张一兵,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曾工作于中华书局,1992年到深圳博物馆,现为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著作

  《深圳古代简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出版)

  《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东北解放战争烈士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明堂制度研究》(将于2005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苏东坡书画全编》(即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徐文长诗文书画全编》(即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早在采访《深圳市志》编纂时,记者就听说了张一兵的名字。编志人员说,深圳建市初期的资料非常难找,给编志带来困难,而张一兵却梳理出了这个边陲小镇过去六千年的历史。后来,不时听到关于他的种种评价:“对专业很执著,一心扑在文物考古上”,“经历曲折,在中华书局工作过,去过日本”,“生活上不讲究,也不善交际”……带着不断被挑起的好奇心,记者联系到了张一兵。

  在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二楼简陋的办公室里,张一兵坦诚地讲起他的家庭、他的过去。随后,他带记者走进他家中的书房,书柜里堆满了线装书,书柜上几千本照相本一直堆到屋顶,张一兵兴奋地讲述着秦籍、汉瓦的种种故事,在那遥远和古老的世界里,张一兵有他自己的富有和满足。

  不做厅长秘书,愿做博物馆馆员

  2002年8月14日,国内首次完整地发掘出日军侵华时期驻军生活堆积层。令世人惊讶的是,这个堆积层的发现地点不是在南京,而是在深圳的南头古城。这是张一兵在南头考古时的一次“意外”发现。在进行文物考古时,张一兵偶然地发现标着“军用”、“资生堂”的牙刷柄,半段牙刷柄引出了一千多件日军生活用品、一座残破的日军碉堡、一口完好的日军用水井,完全证实了日军侵占南头地区的史料记载。

  “能发现这个,得益于我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过。”张一兵笑着说,当年他的选择曾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动。张一兵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交通厅做厅长秘书。“我知道那是个机会,但我更知道那不适合我。”张一兵明确提出自己不想从政,要求换单位,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解甚至愤怒,“没有其他单位了,就剩烈士馆、博物馆,你想去吗?”张一兵高高兴兴地去了没人愿去的东北烈士博物馆,很快写出了《东北解放战争烈士传》。

  张一兵承认,祖父、父亲经历的政治波折对他青年时期影响非常大,潜意识里他想逃离现实。他当过老师,做过记者,最后找到了他感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考古。

  很快,张一兵觉得在烈士馆研究近代史还不过瘾,于是他又到吉林大学攻读历史,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中华书局研究先秦文献。

  他整理了深圳古代简史

  1996年,张一兵完成了《深圳古代简史》写作。书一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古代,深圳属于祖国的边陲,遗留下的文物和史料只有一鳞半爪。张一兵用一年多的时间,尽可能将考古发掘材料和历史文献材料结合,加以考证、分析和梳理,形成了初具规模和系统的深圳古代简史。学术界评价说“书中显示了深圳五六千年的开拓史,1600多年的东官郡和宝安县的城市史,600多年的南头、大鹏所城史,一两千年的移民史和海外交通史,整个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史,是支撑现代深圳的历史柱石。”大量的查阅、发现、质疑、推敲、印证、判断,谈起这些艰辛和寂寞,张一兵只用了四个字“殊非易事”,他说能写成此书,一来是自己有专业背景,对古籍爱好,二来是在中华书局工作时受大师们学风严谨的熏陶。

  30多年前,年轻的张一兵在大兴安岭林场当知青。他白天锯木头,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一毛五一本的线装书,在很多人看来有点“怪”。就在那时,张一兵走进了《诗经》、《楚辞》、《左传》、《论语》的世界。1984年,张一兵到中华书局从事古文献整理工作,每天接触自己最喜欢的先秦文学,张一兵感觉“走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轨道”。耳濡目染,国内古文学专家傅璇琮、周振甫老先生的严谨的治学方法深深影响了张一兵,他写出了一系列推翻前人固有说法的书法论文。

  在日本工作3年后,张一兵来到深圳。在书写《深圳古代简史》的过程中,他对客家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清楚这些古建筑的历史、源流,他从深圳走到广东,又从广东走向了全国。

  靠相机和推土机赛跑

  2000年,张一兵在浙江村庄考察,晚上突然想起有个地方要补拍照片,第二天清早去看,张一兵傻眼了:村庄已经不见了。那一刻,张一兵知道,他要用手中的相机和推土机赛跑。

  “全国每天都有成千上百座地面古建筑因人为原因破坏或消失,每一种文化遗产的消失都相当于自然界一个物种的消失啊。”1992年开始,张一兵借考古的机会跑遍了深圳一千多个村庄,赶在推土机之前抢救性地拍摄了部分即将消失的古建筑。他拍下的图片中,有些古建筑是完整的,有的已经支离破碎。其中就有我们再也见不到实物的福田区皇岗老围、沙嘴村沙嘴老围、福田旧祠堂村等。舟山定海的总兵府、刘家大院,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张一兵都曾大声疾呼要保护,无奈成效甚微。

  “我不奢望我们能像香港那样保留众多的客家、广府民居,只是希望全社会能给予支持,事先让文博专家做些拍摄、测量、文字的抢救性记录。”但很多时候,张一兵这个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张一兵不遗余力地主张保护古建筑,但在轰鸣做响的推土机面前,他的声音显得格外微弱,从政府到个人,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支持他的工作。“作为我个人,被误解、被拒绝已经习惯了,我只担心在将来这些古建筑都会消失。”

  “只要能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他的我都不在乎”

  张一兵在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办公室非常简陋,几个金属文件柜是深圳不多见的老“古董”。他上下班总是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里面塞满报纸和资料。“生活上的花销每月几百块就够了,我的工资几乎全都用在古建筑考察上。”在张一兵的书房里,七、八个不同型号的专业相机“整齐列队”,其中有尼康最先进的广角镜头。多年来,他花了十多万元钱购买摄影设备,去全国各地考察,也都是用自己的工资。

  为搞清楚古建筑的流派、风格,就要对各地的古建筑研究比较。为研究清楚深圳的客家围屋,张一兵要与广东地区其他民居比较,为了解广东民居,又要与湖南、福建地区民居比较,然后是浙江、云南、吉林……忙碌时张一兵一年有200天在外面考察,多年来,他拍下了10万张各地古建筑的照片,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原型已经消失不在了。

  张一兵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付出的不只是多年的工资。现实中他也经常面临两难的选择,担任行政职务会占用不少时间和精力,没有行政职务,考察就要全靠自己。“我就想做点自己的事,考察我可以自费。”领了工资就买胶卷的日子,张一兵乐在其中。

  多年来东奔西走,张一兵很少有时间能把研究成果总结成书,作为一位研究人员,这是否是个遗憾?张一兵挥一下手,爽快的回答:“抢救资料还来不及呢,我现在没时间写书。”

  书房里,几千本照相本堆到了屋顶,照片的目录就有几十多本。“今年想做个古建筑摄影展,不过资金还没有落实。”张一兵言辞间偶尔也露出一丝对现实的无奈。但正如他一直所说,“只要能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他的我都不在乎”。

  20多年前,就有机会摆在张一兵面前。20多年来,他也一直面临着各种选择。“我也知道如果那样能得到什么,但我也清楚,但需要我付出什么。我对自己很了解,我就是一个研究人员,最适合我的就是现在的生活。”

  从张一兵的秦典汉瓦中走出来,深南大道上依旧是车流如织。突然想起,在《白马啸西风》中,面对杏花春雨的江南,李文秀说过“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袁磊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