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宣纸,接触过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几乎是无人不知——文房四宝里有它一席之地,绘画书法、刻板印刷、装裱衬垫……样样少不了它。可以说它的问世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历史的一大贡献,而它自身又是厚重的传统文化载体。
但说起宣纸收藏,多数人会感到陌生。其实,收藏宣纸自古有之,只不过没有像收藏瓷器、玉器和字画那样的规模和人气罢了。
千年寿纸品质卓绝
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乾符年间,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
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宣纸以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的品质,赢得了“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誉。又因其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腐不蠹的特性,被称为“纸寿千年”和“纸中之王”。宣纸之所以具有如此卓绝的品质,是因为其独特的原料、工艺。其制作过程,零零总总有2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至今仍然都是手工劳作。
自唐朝以来,文人雅士就与宣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欧阳询、颜真卿、张旭、李伯时等书画大家,还是南唐后主李煜、明代的世宗和高宗皇帝,都对宣纸爱不释手。
宣纸收藏寓藏于用
与一般意义上的收藏品不同,宣纸的收藏不仅体现在藏品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更体现在始终蕴涵着的使用价值上。这种使用价值,随着收藏时间与日俱增。因为上乘的宣纸在存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吸附水分和干燥,品质会更加独特,润墨染色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宣纸往往以书法绘画载体的角色而流传于世,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品并不多,传世的宣纸精品往往是在寓藏于用之中得以保存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酷爱诗画,曾特制“澄心堂纸”,十分精美,自南唐以后代代视为珍品,身价百倍。也正是由于宣纸收藏的寓藏于用,目前市场上清朝以前的名宣已经基本绝迹,就是清初的“清水加重冷金”纸、“淳化宣御制笺”和清代康熙年的“高丽纸”、乾隆花纹笺、清中期的“玉版宣”、清末“露皇宣”等也已成稀罕之物。这几年在拍卖会的预展上偶尔能见到的宣纸大都是晚清及民国年间的产品,其价格也多每张以万元、数万元计。
受寓藏于用的制约,宣纸收藏市场一直是一个冷门。历史上古旧宣纸的交易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史料印证,清朝琉璃厂有少量古旧宣纸面市,也是在“文房四宝”之列;崇文门外的“鬼市”上,可以寻觅到南纸、宋纸,购买者不是为了自用,就是为求大家书画所用,还有的就是为了书画作伪了。
市场初兴慧眼识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宣纸收藏和交易逐步启动,而且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不仅清朝、民国年间的名宣卖出了“天价”,而且建国后及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宣纸精品价格也扶摇直上。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前身———安徽泾县宣纸厂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定制的“师牛堂”纸,达到了每刀10万元以上的价位,一张纸在1000元以上。即使是六七十年代的普通宣纸,增值幅度也近百倍。
从事收藏的人都知道,对于任何一类收藏,市场初兴之时,都是藏友入市的最佳时机。更何况宣纸藏品由于具备了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愈陈愈珍的品性,从事宣纸收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件“包赚不赔”的事情。但是,也正是由于宣纸收藏市场的特殊性,如何慧眼识珍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综合宣纸产品的质量特色、书画界的认可程度和专家们的意见,宣纸收藏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收藏的宣纸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纸要注意品种。三是收藏宣纸要注重特色。(编辑:盛秀华)
作者: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