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与监督
我国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其核心是加快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和使产品质量向着高层次、高标准、高质量方面发展,这就需要生产企业和当地质量监督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促使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优化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将县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阶段。一、产品质量
控制
企业内部采取一对照、二检查、三控制的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一对照是指按照“QS”产品验收审查细则要求逐条对照,二检查是指检查企业的软件和硬件,查一查哪些条件符合验收审查细则要求,哪些验收条件还存在一些缺陷,哪些条件不具备验收标准要求。根据对照检查的实际情况,企业要合理、经济、科学地拟定整改方案,确保各项条件要按时按质地全部达标。
三个控制要素即指进厂原料质量控制要素;中间产品质量控制要素;终端产品质量检验控制要素。进厂控制要素包括:标识证件检查、经验检查和理化检查。企业质检人员要对原料进行抽样,做理化检验判定。
中间产品质量控制要素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在环境条件达标、工艺设计合理、设备运转良好、原料质量合格的状态下,企业要重点抓好人为控制质量要素,各工序流转产品交接时应设质量流转单,开展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买卖质量管理控制方法,来实现中间产品质量的控制要素。
终端产品质量检验控制要素指终端产品是企业出厂前理化检验的最后一道质量控制要素。企业质检人员要忠于职守,严格按照国家逐次抽样方法和产品执行标准对该批次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合格的产品出厂。二、产品质量监督
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本着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对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指导、帮扶、监督,根据当地的食品企业数量情况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抽调精干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1.摸底调查,实施A、B、C、D分类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安全监察人员要对本辖区的食品生产企业采取全方位、立体化、拉网式普查。根据源头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类别、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质量状况和工艺、设备、环境等基本条件进行分类,然后输入微机数据库,实施A、B、C、D动态管理。A类企业为:全员素质高,设备先进,管理优秀,已获取了“QS”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并且取得了产品质量免检标志和ISO9000系列认证资格的企业。B类企业为:人员素质、设备状况、管理水平较好,已获取了“QS”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C类企业为:人员素质、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均一般,取得了“QS”认证,通过了专家组审核待发证或具备了审查细则条件要求并提出了“QS”申请待专家组审核的企业。D类企业为:没有申请“QS”的企业,食品监察人员要再次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查,对那些软、硬件与审查细则要求差距不大,又有资金实力,处于观望的企业,要耐心引导帮扶,让他们在规定时期内提出“QS”申请并达到审查细则要求。对那些软、硬件与审查细则要求差距很大,无经济实力,又有销售行为,未申报“QS”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企业,应报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取缔。推行A、B、C、D分类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D→C→B→A类企业逐步提档,向A类企业迈进,使无证企业自然淘汰,获证企业受到了保护,又体现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科学性、合法性、公正性。
2.建立服务企业支持平台
搭建由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专业人员构成的服务企业支持平台,为了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交流、服务、监督空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食品质量协会牵头,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食品企业学习培训,其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采取“八开展、八提高”的方式对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一是开展法律、法规、条例、政策性文件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普法意识和产品质量保证;二是开展“假如我是消费者”的教育,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诚信观念;三是开展现代化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的全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四是开展研制、开发、储备高质量产品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五是开展新工艺、新设备技术方面的培训,探索企业高产、低耗、优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六是开展对企业化验室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内部产品质量的自检能力;七是开展信息反馈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对新政策和产品质量动态情况的处理效率;八是开展应急预案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快速处理突发质量事件的能力。
针对企业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召集相关专业人员和有关专家到企业进行实际考察,集思广益、分析原因、确认影响因素、拟定解决方案。按照“QS”审查细则要求和产品执行标准规定,对企业存在的软件和硬件问题进行全方位帮扶。
通过实施源头食品企业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才能使我国的“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更好更快地朝着法制、和谐、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质量技监局广阳区分局)
作者:林树森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