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该省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水果产区,一大批名特优果品脱颖而出。云南全省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金马正昌果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量达万余吨,销售额近5亿元。每天有30余吨进口水果及几百吨省外水果进入昆明市场,销往全省各地。云南正成为水果产量大省及消费大省。
然而,目前云南省水果的发展状况却是“大路货”多,优质品少,缺乏品牌营销。
华宁“秋波兮”柑橘曾荣获多项大奖,有比其他产区提前40~60天成熟的绝佳优势。但华宁柑橘除极少部分经过包装、存贮,以品牌出售外,大部分都是用大车散装或用周转箱、大纸箱转运,随行就市出售。货多时,相互压价恶性竞争,根本不存在品牌运作。
该省的弥勒、永仁、宾川等地近两年成片种植美国“红提”品种葡萄,其口感、品质和美国“红提”不相上下,成熟期却比其提前很多。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获得微薄的种植利润,如果管理不到位,产品级别降低,甚至会亏本。
云南的昭通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苹果具有挂果早、丰产、色泽鲜艳、风味香甜、肉质爽脆可口的特点,且成熟期较北方早一个月以上,加之与云南相邻的东南亚所需苹果完全依赖进口,昭通苹果生产与销售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过去全国水果产量供不应求,又缺少来自国外苹果的竞争,昭通苹果不出门就被抢购一空。近几年,随着山东、陕西等苹果基地大规模种植及进口苹果的大举进攻,昭通苹果销售举步维艰。然而,昭通农民仍采用旧观念、旧方法,只求数量,不顾产品质量。成熟销售时,既没有品牌,也不管是不是商品果,都用大塑料袋或回收的旧纸箱盛装,使果农和经销商受到极大伤害。
云南水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组织形式和宏观市场销售指导,产前种植信息网络不健全;产中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没有按照标准化生产;产后加工和贮藏水平低,没有稳定的产后销售服务保障体系,没有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没有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水果采收后处理量只占水果总产量的10%,大多数产品都存在“一流水果、三流包装”的问题。
昆明市果品营销商会曾向云南省有关部门报告,提出云南省加工专用水果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企业必须挺身而出,一方面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通过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机制,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加工附加值高的品种,让农民得实惠,加快推广进度。
昆明市果品营销商会有关人士表示,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科研机构、种植基地合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通过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以销售带动种植。此外,企业还应以市场手段协助政府推进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市场需求摆在第一位,形成以销售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据云南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云南省位于中国与东盟贸易区的交通要道,云南省提出要建成西部地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枢纽和重要增长极,澜沧江流域的开发以及开通至泰国公路后,路途近,运输时间短,对云南果品出口极为有利,为云南水果流通、发展提供了地域优势。特别是中泰两国蔬菜水果贸易实施零关税,云南出产多类温带水果,且这些水果应市时间长,上市节令能早能晚,与泰国水果有很强的互补性。
虽然目前云南省果品业面临产品商品化程度低、标准不一、缺乏主导品牌等问题,然而换一种思维,恰恰是在这一个个问题的后面,蕴藏着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水果保鲜、包装之后的品牌化,将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蕴藏着巨大商机。此外,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解决单户生产、经营分散、农残等问题,培育无公害绿色产品,依托标准化和科学技术来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商品性生产,利用地缘优势,打开周边国家市场,云南将有望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水果集散地。
作者:吴劲松 本报记者傅小冰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