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贷款难,信贷员愁贷款
“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也难贷到款”,提起4年前的贷款情况武陟县嘉应观乡东后庄村民杨长喜直摇头。
他告诉记者,过去信用社不愿给农户贷款,即使贷了也就是2000元、3000元,申请大
额贷款时根本找不到有实力的担保人。信用环境差,愿意给别人作担保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放贷款也难,不少贷款都贷飞了。信用社规定,谁放出去的钱谁负责,贷3000块,要调查十来天。有时嫌麻烦、怕担风险,能不放贷的就不放了。”嘉应观乡信贷员杨保通说。
“收回贷款更难,催急了,就有人放狗咬我。”说着杨保通卷起了裤腿让记者看杯口大的伤疤。他说,4年前他从别的乡调到嘉应观后,领导分配他到有名的“高风险”村大刘庄催要贷款。“这个村农民收入低、还款能力差,能赖就赖成了一种风气。”不管刮风下雨,老杨每天都要骑自行车走上30多里路挨个拜访欠贷户。他所到之处欠款户都躲着他走。
正常渠道贷不了款,很多村民就另想门路,不少农民去借民间高息贷款,由此引发的争端也多了起来。
谁的信用好,协会知根知底
信用不好评估、找不到担保人,贷不着急需的款项,农民最着急。
2002年7月,嘉应观乡鼓励发展养牛业。已经有了4头牛的东后庄村民荆海水也想扩大规模,他找到杨长喜作担保人贷3万元,打算买14头牛。杨长喜根据自己的经验算了一笔账,每头牛养3到5个月可以赚500多块钱,14头牛,一年少说能赚2万元。再加上老荆的底子,还款能力应该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他拉上村里有点经济实力的李卫平骑着摩托车去了乡信用社,找到当时的联社主任孟曙光。
“你们不信我们,搞得贷款那么难,就不能由我们村有点实力的人成立个什么的,为大伙作担保,贷飞了算我们的。”杨长喜问。
“你能不能再找几个人,每人交5000块钱保证金,用大伙的信誉和实力为别的村民作担保,还不上就扣掉这个钱。以后村民再有贷款就统一由你们几个来担保,咋样?”孟曙光说。
“中!”杨长喜爽快地答应了。
农民担保协会就这样产生了。
“协会的成员只为本村村民担保,谁的人品好、信用好,贷的款有没有用,他们能把住关。”孟曙光告诉记者。
协会由6人组成,他们在县农信社指导下选举了会长,协会成员每人拿出5000元钱存入信用社作为担保金,协会所担保贷款每户最高限额为15万元,一般控制在5万元以下。担保协会的运作也很简单,农户需要贷款时,向协会提出申请,协会的成员根据申请人的人品、项目可行性、还款能力、有没有逾期贷款等方面决定是否担保,如协会2/3成员同意,3天就可以从信用社拿到款,而3000元内的小额贷款一天就解决。如获得贷款后出现逾期,信用社可直接扣除协会的担保金。若担保金不足的部分由担保人的私有资产作为补偿。
为了提高协会成员的积极性,武陟县信用联社制定了《农民担保协会章程》,规定协会担保贷款可以享受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利率优惠,下调0.8个百分点;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获得贷款;免收工本费;按协会担保贷款利息收入的1%支付劳务费。据悉,截至今年3月底,武陟全县已发展担保协会57个,分布在42个村,累计为950户农民担保贷款近1500万元,贷款回收率达100%。
担保协会成为致富基地
“听说东后庄成立个啥协会,我们也想成立,中不中?”不少农民跑到了乡联社去问,东后庄的好办法很快传开了。
担保协会的出现,使不少农民有了奔头。圪当店乡安庄村养猪户安随安养猪赚了钱,他想扩大养殖规模,就找到了村里的担保协会,协会调查后认为他养猪技术还行,就同意担保,仅一天时间就拿到了1.5万元贷款,到5月初,生猪出栏70头,仅3个月时间,就赚了1万多元。
担保协会的成员们多是致富能手,协会也就成了致富基地。“高风险村”大刘庄成立担保协会前,村里仅有7家养鸡户,存栏7000只,协会成立后,到今年4月份,该村养鸡户已达60多户,存栏达到15万只。规模大了,效益也提高了,鸡蛋卖到香港,鸡粪卖到郑州。去年全村养鸡收入超过150万元,没有一个过期不还贷的村民。
武陟县农信社主任王大同说,对联社来说,有了协会的担保,信贷风险大为降低,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也高了。(编辑:李旭波)
作者:人民日报于猛 王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