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用什么保障安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09:50 中国质量报

  ——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现状调查

  有人说,安全生产监管是一个让人神经高度紧张的字眼。的确,一提到安全生产,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那些惨痛的事故,那些被痛苦扭曲的脸孔。如何确保生产安全,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作为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最后一道防线的劳动保护用品,无疑是完成这个课题的关键环节之一。

  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的定义,劳动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装备。具体来说,劳动防护用品可分为一般劳动防护用品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国家规定的保护职工安全健康的一种预防性辅助措施。

  在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彭桂福看来,今天的劳保用品的范畴非常广泛,它包括工业生产安全、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以及广大民众的个体防护、自然灾害的预防、环境和自然的安全等很多内容。在国外,只要是和人有关的产品,都涵盖在劳动防护这个概念里。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共有超过7亿的劳动者,这也意味着劳动防护用品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不过,巨大的商机并没有给中国劳动防护用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带来多大的提升。“小、乱、散”依旧是中国劳保用品产业的现实。3元钱的安全帽你敢戴吗

  记者在北京朝阳区太阳宫附近找到了一家挂着“劳保用品专卖”的小店。店铺里堆满了手套、安全帽、口罩等劳保用品。记者一问价格,老板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卖得最好的那种安全帽3元一顶。“这前面有个工地,一次到我这儿买了好几十顶。”记者拿起安全帽,双手稍微用点力,两边的帽檐居然就窝进去了。

  “这能保险吗?”

  “嗨,这个嘛,反正总比不戴强吧。”

  记者所发现的这些劣质劳保用品在市场上并不鲜见。

  2004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抽样检测显示,当前市场上约有40%~70%的各类安全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这些产品用在生产经营中,根本起不到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的作用。

  大家大概都对“非典”期间口罩热销印象很深吧,可在热销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口罩产品的质量问题。当时,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我国生产的口罩质量合格率不到70%,上海、安徽等部分省市口罩平均抽查合格率仅为50%,口罩尺寸小、层次少等问题严重。据报道,甚至有一些小的针织厂家,直接把原来生产内衣的棉布原料拿来做口罩。

  尽管《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劳动防护用品的研制应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研制的产品须经劳动部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能投入市场;生产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应具有必备的生产条件和相应的产品质量检验手段,并按照产品所依据的标准进行生产;生产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应申办相应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但是,依然有很多一无标准二无许可证的“地摊式”小企业在生产劳保用品。价格低、质量差就是他们生产的产品的共同特点。以建筑工地和空调安装中常用的安全带为例,合格的安全带价格至少在30元左右,而在一些小店里,它的价格甚至在10元以下。合格的安全帽一般在20元至30元之间,最普通的安全帽也得在20元左右。但是,现在很多工地用的安全帽都是用几块钱一顶的价格买回来的。

  由于安全帽和安全带强度不够而造成工人受伤甚至失去生命的事故频发报端,如果我们的工人都戴着廉价低劣的安全帽,挂着根本无法承受负荷的的安全带,安全生产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

  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各地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崛起,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个庞大的PPE(个人防护用品)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由于一些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低级产品采用低价策略占领市场,一些高端产品又遭受知识产权侵权,仿冒产品或品牌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关执法部门虽然进行了打击与取缔,但短时间内还很难消除假冒伪劣产品。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上大范围倡导新型的、市场化的安全防护用品交易模式,引导大家购买、使用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产品显得异常重要。质量升级势在必行

  要改变目前中国劳保用品市场的现状,就必须要从产品的质量入手,为行业来一次大洗牌———这是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何济海的观点。

  何会长表示,随着人们安全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劳保用品的适用范围已从传统的对劳动者的防护扩大到对公共安全领域的防护,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些新的产业不断出现,传统的劳保用品已无法适应这种发展,“行业升级势在必行!”

  劳保用品要提升质量,技术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工业发展到今天,对劳保用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没有新的材料、新的制造工艺,那么劳保用品只能继续在原地踏步,无法真正适应时代的需要。

  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佘启元认为,要真正促进个体防护用品产业的发展,就必须科技先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目前我国劳保行业与国外同行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方面,外资和合资的劳保用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完全可以借鉴。要让劳保产业的科研、生产、销售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我们会继续落后。”

  先进技术的推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要想规范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标准是最好的武器。何会长反复提到:“没有高起点的标准,生产、销售肯定要出现混乱。”他认为,标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同样外观、同种材料制作的劳动防护用品,由于生产技术、工艺不同,产品的质量也不一样,会导致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不同,如果没有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你就无法说哪些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会给使用者带来伤害。因此劳保行业要发展,就要重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并参考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国外,不同行业用的劳保用品,都有不同的标准。而在我国,目前一些通用的劳保用品没有自己的标准。

  “标准的过时和缺失,是中国劳保用品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如果我们能逐步建立起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仅能够为劳动者提供保护,也将为劳保行业的发展和打入国际市场带来契机。”

  国内著名的劳保用品生产企业职安健劳保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钜源提出,个体防护用品的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彻底改变沿袭至今的分散、落后的生产和流通模式。业内的有识之士应该主动出击,改革创新,以“平等互助、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为原则,在竞争与合作中,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体防护用品产业的发展之路,要建立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建立以“齐、优、新、廉”为特色的新型企业集团。形成集群效益尚需时日

  集群经济是中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在劳保用品行业也不例外。据调查,目前规模较大的劳保用品企业大多分布在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山东省、浙江省和广东省。而在河南、安徽等省的一些县市也分布着许多的小型劳保用品生产厂家。

  在中国地图上,山东省的东疏可能只是一个小点。但是这里却是我国最大的防尘防毒口罩用品生产基地,我国有一半的口罩都是从这里生产出去的。据悉,东疏的劳保用品产量也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劳保用品生产基地之一。

  东疏的劳保产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最初是家庭作坊式经营,没有规模,产品档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差,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东疏镇把劳保用品加工作为政府扶持项目,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截至目前,该镇有10家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其中有3家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劳保用品生产企业。年产防尘防毒口罩2000万只、防毒面具1500万只、滤毒罐20000只、导气管2.5万米、安全帽3.6万顶,产品销售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部分国家。

  专家指出,东疏的发展是中国劳保用品产业发展的缩影,它也是中国劳保用品集群经济的代表之一。在浙江和广东,也有一些地区集中生产劳保用品。但是,尽管这些地区已经有了集群经济的外部特征,但却没有真正形成劳保用品的集群效益———没有形成专业的产业供应链条、没有形成各地区自己的特色、没有起到提升整体质量水平的作用。

  佘启元认为,要让这些劳保用品集群经济真正发挥出效益,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这也和整个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从目前来看,还需要一段时间。”高科技人性化是发展方向

  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中国PPE(个人防护用品)年市场需求高达300亿元至500亿元,而且每年仍以超过20%的幅度增长。以劳保服装为例,2005年其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可以说,中国劳保用品行业正处在一个黄金增长时期。

  据国家劳动保障部有关人士介绍,目前,西方劳工的健康防护标准指标高、规则细,中国企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逐渐与之接轨,这也给中国劳保用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戴俊卿认为,今后,劳保用品的发展将出现“品种趋多,规格趋全,批量趋小、质量趋精”的趋势。具体来说,一是防护性能趋向高科技化,针对不同工作特点和需要的高性能劳保产品将会陆续被开发出来。二是品种式样趋向多样化。根据不同的需要,企业进行细化产品的研发。传统的劳保用品多以各种简单防护功能的靴、鞋、手套、工作服、雨衣、安全帽、安全带等品种为主,而现代的劳保用品则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满足防水、耐酸碱、绝缘、防辐射、抗菌防毒、抗冲击、防穿刺、耐寒、耐高温、耐高压等不同的要求。三是劳保用品趋向高档化。劳保用品将在性能和人性化设计上有一个大的进步,将由过去的“粗、大、厚、重”向“精、巧、美、轻”发展,使其更加灵巧、方便、舒适。四是劳保用品用途趋向双重性。传统的劳保用品只是用作保护劳动者生产安全的,而将来劳保用品不仅为劳动者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同时也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派得上用场的实用产品。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燮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