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联合推出多种金融产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在推广金融产品过程中,不按规范操作,模糊身份,混淆概念,储户到银行明明是去办储蓄业务,却被办成了保险,由此产生的投诉和纠纷,就不能不引起重视了。储蓄为何变保险
4月3日,北京一储户到农行某分理处办理定期储蓄,一进门,就有一位身穿深蓝色西装的40来岁的工作人员迎上前来,向其推荐一项新“储蓄业务”,存期5年,利息累计计算,
到期后不收利息税,并一再动员其办理这项储蓄,之后,这位工作人员让在柜台里的业务员给储户另外办理一个储蓄存折,并从柜台里拿出一份单据,在没有向储户介绍清楚的情况下,就替其填写好了单据上面的内容,并交其签字。
储户接过单据一看,原来是一份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投保单,马上提出质疑:“我要存定期储蓄,怎么变成保险了?”那位工作人员反复解释说,这就是储蓄,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新形式的储蓄,到期时连本带息一起取,还不用交利息税。
但储户仔细看过银行办理的手续后,发现多处疑点,其一,明明是办理定期储蓄,但从银行拿出来的却是一份保险公司的投保单,而保单里“投保要约”里只填写了险种、保险期限,保险费、领取方式,而事故受益人一项内容根本就没有填写。至于投保单上写的“鸿丰”险种,根本没有任何人告知储户这项险种的具体内容及受益情况。其二,银行方给本来想存定期的储户出具的却是一个活期存折。储户认为银行方以储蓄的名义误导储户办理保险,侵害了她的知情权。
4月4日,经银行方面证实,为储户热情介绍“储蓄”种类和办理“储蓄”业务的都是保险公司派驻银行的业务人员。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银行里工作还代劳“储蓄”业务,是因为银行与保险有合作关系,至于储户被办的“鸿丰”,是银保合作的金融产品,实质是一个储蓄形式的保险,而不是储蓄。
对于储户反映的情况,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负责业务的胡经理承认,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误,主要是业务员在银行内没有佩带胸牌,没明示身份,给储户造成误解,另外,业务员没有说清楚推荐的险种与储蓄的区别,并征得储户的同意,使储户在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使储蓄款变成了保险款。目前,银行方面已经按照储户的要求为其办理了定期储蓄,并将保险单作废。另外,银行、保险公司均表示了歉意。
据了解,银行办保险引发的纠纷已经成为杭州等城市居民关注的热点。
浙江保险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士指出,银保产品通过银行代理销售,销售人员均由保险公司进行业务培训。由于培训不专业等问题,导致银行在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解释条款或对保险条款解答不完全等情况,客观上会造成一些合同纠纷。浙江保监局提醒市民,自今年2月1日起,浙江保险行业已开始实行保险提示制度。19条保险售前提示对市民投保人身险等各主要险种,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作了细致的解释。谁加大了长期风险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软肋是什么?有关专家指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誉问题,其中也包含信用问题。保险本身都是有风险的,保户在投保时非常顺利,而遇到风险需要理赔时却万般困难,这个时候,所有的条款都是用来约束保户的,那么,这种约束在事先就应该告知保户,而实际上保户很少能得到这样的告知。因为这告知本身就让保户承担风险,保户在得知要承担风险时,就会认真考虑是否选择这种风险,而保险公司通常的做法是不让保户知道他的保险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
不难看出,保险公司在业务管理上存在着短期行为,公司业务员都是走马灯式地流动,他们在公司里很难有一个长期的打算,这种短期行为本身就违背了信誉的基本原则。信誉的基本原则是长期性、稳定性,公司保户的长期性与业务员的短期性,这之间的矛盾应该由保险公司本身的长期性、稳定性来承担。
但是,目前,一些保险公司用短期利益加大了长期的风险,风险来自于信誉的逐渐丧失。保险公司的信用、诚信是它信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赔不起款的保险公司,肯定没有人在那里保险,但是一个赔得起险,却让保户一次又一次失望的保险公司也将丧失信誉。再者,使保户滋生了高预期而不清晰高预期所隐藏的风险时,最后还会使保户失望,这种失望一方面来自保户对信息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有保户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没有弄清,使保户滋生了多余的高预期,实质上就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份高风险。保户可以得不到他的高预期,但同时他对保险公司也就丧失了信任,对信任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有保险公司误导的因素。“捆绑服务”的效应
消费者认为,一些保险公司独立进行业务已经面临着困难,需要有一个“傍大款效应”,银行是金融界的“大款”,信誉资质高于保险公司。目前,银行信用在通常百姓的心目中高于保险公司,所以保险公司选择银行进行金融合作,是欲将进入银行的储蓄资金增加上保险的附加值,至少是给储户造成这样的印象,但事实上,他们是在经银行同意的前提下,将储蓄存款变成了保险款,而这部分款项回过头来又存入银行。保险公司在对消费者时,消费者就是百分之百的保户,而保险公司就变成了真正的储户,这其间,银行并没有损失。银行与保险公司达成了一个默契,即:当储户来储蓄时,默许保险公司将储蓄款变成保险款,但前提必须是征得储户的同意,而问题是他们制造了一种模糊概念:储蓄式保险,储蓄式保险是金融产品的边缘化,这种提法本身就容易误导消费者,因为储蓄是储蓄,保险是保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模糊了金融服务的界限,造成了消费者选择上的模糊,产生误导消费者的结果。
作者:本报记者 王娅莉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