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焦点
3月初以来,昌平区林业局对区内6个柿树生产镇进行树形改造,仅十三陵就有3万棵柿树遭“落头”改造,许多百年以上的柿树,被拦腰砍断,只剩下不到一人高的树干。据称这将提高柿子产量。
但有世遗专家认为,这些柿树属古树名木,被技术改造后将破坏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貌。
目前,整个昌平估计已改造4万到5万棵柿树。为拓展柿子销路,昌平区林业局下属一果品公司与韩国一公司,成立合作经营公司,经营柿子加工出口生意。
据称,昌平区的柿树矮化处理是为满足韩方对柿子品质的要求。但昌平林业局有关人员否认了公司对柿树“落头”改造的影响。
一位柿农正在捡树枝,他身后是成片被砍的柿子树。3月初以来,昌平区对十三陵的三万棵柿子树进行了“落头”改造。本报记者薛珺摄
3月31日下午,昌平长陵镇庆陵红墙外,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而旁边一排柿子树,主干却被砍断成一人高左右,只剩下两三个枝丫,光秃秃地伫在那里。
坐在庆陵村头80多岁的孙老汉指着这一片柿林说,这些树都有100多年了,他不理解大伙儿为什么把柿树锯成这样。
而这些树只是十三陵附近3万棵柿树进行“落头”改造矮化处理的一部分。
柿树“落头”技术利弊
林业局称改造后的柿树将增产增收,但仍有柿农为柿树成长担忧
村民是3月初听说要对柿树进行“落头”矮化处理的。柿农兰师傅还记得,那时昌平区林业局来村里召集村民,演示了一下如何对柿树进行“落头”改造。并介绍,通过修剪控制树体高度,改善树冠内部的光照条件,这种技术将会提高产量,方便采摘。村民如自愿进行树形改造,局里给每棵树补偿170元钱。
昌平区林业局农艺师蒋瑞山拿出的一份《关于2005年昌平区实施柿树落头开心技术改造的通知》,也证实了这次柿树“落头”改造。他说,从2000年开始,林业局已开始做“落头”技术的实验。此前,昌平的柿树树体高大,树心空,水分不足。而且,不利于治理虫害,造成柿子产量有限,产品单一,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农民收入无法提高。“落头”以后的柿树,在产量与品质上都有较大提高,现在林业局已有完备的技术保障,农民可以自愿参与,改造后5月份就可以萌芽,大约3年后就可以恢复成郁郁葱葱的柿树林。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所长王玉柱看来,柿树“落头”是一项很好的技术,但必须要有专门技术人员指导,依靠改变柿树的结构提高柿树的产量,并且便于对柿树的管理,应该在北京得到推行。他还提到,在房山柿树“落头”已取得明显效果。
根据房山区政府林业顾问张明德研究员的经验,一般性的柿树“落头”在当年或者第二年就会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对一些树干过高,十几米甚至二十几米的柿树而言,可能“落头”之后没有主枝只剩下树桩,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定向发枝,恢复起来大概需要三年时间。不过,经过“落头”改造的柿树都能恢复,他强调了柿子树所具有的强更新能力和隐芽具有的生命力。
“这种‘落头’技术我也清楚,就是把正常叶芽割了,让隐芽发育成长为枝,从而矮化。”但是让兰师傅担忧的是,由于这些柿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隐芽也隐了这么长时间,要长出来会比较困难。到七八月份萌芽,只能长两个月就到冷天了,新枝有可能在冬天冻死,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于是,他决定不对自己家的二十多棵柿树进行“落头”处理。
另外,这种改造并非没有过失败。长陵镇康陵村的刘村长说,2000年时村里进行了柿树“落头”改造的试点,但几年后柿树恢复缓慢,并没能提高产量。据专家解释,这并非是技术本身的原因,而是管理的原因。
林业局演示过柿树“落头”改造技术后,有些村民就开始行动了。有的柿农买来锯子自己上阵,有的干脆让卖锯子的一锯了之。长陵镇景陵村一家张姓柿农在锯完之后,才考虑到将来没有树干支撑,过重的果实可能会压断树技,只得又买来支撑物,反而赔了钱。有村民把这个结果归因于林业局的技术指导不到位。
“170元钱不是一次性给的”,农艺师蒋瑞山也强调了后期的专业管理,林业局与村民签了柿树形改造及后续管理责任书,其中要求树高降低到3米左右,主干至少保留两个以上的大分枝,以尽快恢复树体产量。林业局将在秋天对柿树进行验收,认定合格后,给当年的90元,第二年与第三年继续管理,才再分年给40元,以此督促柿农由粗放经营,变成细化管理。
目前,整个昌平共有6个柿树生产镇进行了树形改造,估计已改造完成了4万到5万棵。在十三陵,大约有3万棵柿树进行“落头”改造。
柿树“落头”与古树保护
世遗专家呼吁保护百年柿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柿树不属古树名木
古柿树“落头”改造还在进行,关于保护百年古树的呼声已不断传出。
“要增加产量可以新栽柿子树,为什么要把100多年的老树砍成这样?”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年轻时,就参与了十三陵的保护规划,对十三陵相当有感情,他认为这些古树应该保持原状。
“有些柿树虽然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都没有挂牌子,应该不属于古树名木。”农艺师蒋瑞山认为,只有挂了牌子的树才是古树名木,他拿出一本昌平古树名木的名册,里面记录着昌平地区300年以上的古树。
但是,北京市园林局监督检查处的白女士很肯定地说,百年老树一定属于古树。在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里明确规定,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凡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
“古树一定是严禁砍伐和其他损害行为的”,白女士强调,即使是修剪也需要上报相关部门,并应该有相应的专家指导。她同时又表示,柿树属于果木,对产量有要求,她对这种“落头”改造并不太了解,无法作出比较清晰的判断。在她看来,上百年的古树如果只剩下树桩的话是比较难恢复元气的。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2年7月27日发布的《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严禁砍伐古树名木,不得擅自更新、采伐风景林木;不得在保护区进行破坏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活动;所建设施不得影响环境风貌。对此,十三陵管理处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十三陵附近的柿子树不属于陵区,而归当地村社所有,他们也无法管理,那些挂牌的百年松柏才归他们管理。
十三陵管理处绿化科的郑小姐也称,这些柿树属于当地各镇管理,不需要通过十三陵管理处。这些柿树在产权上有交叉,造成了管理的不便。
柿树“落头”与生态景观
在世遗专家眼里,古柿树是有生命的文物,附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柿树产量提高了,但是那种文化生态景观肯定是没了。”北京思搏拓展培训学校校长倪一农,仍旧很怀念十三陵附近农家采摘柿子的场景:丈夫挥动着带有铁钩的长杆,站在柿树下面,把柿子一个个钩落;另一边,妻子则用两端绑有竹棍的布兜在下面接应。
他以前常组织学生在十三陵附近进行野外训练,开车从碓臼峪到长陵,路两边都是高大茂密的柿林,农家乐的场面让人体验到一种感动,可是现在看到的都是光秃秃的柿树,“柿树‘落头’改造虽然满足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对生态,对旅游一定有不小的影响”。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称,这些古柿树都是有生命的文物,一看到这些柿树就会让人想到这些村庄,这些陵墓的历史,而且它们在国家级的风景区内,又附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砍了太遗憾了”。
持这种看法的还有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他认为,上百年的老树在砍掉树冠后,恢复元气的确很困难,即使10年后结了不少果,但这10年十三陵的生态效益损失就太大了。
而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所长王玉柱看来,柿子树的“落头”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为,柿树上部“落头”后,树体的营养供给更加集中,叶片生长速度加快,会延长它的落叶期。
“柿树矮化之后会增强树势,增加母枝,反而会提高绿化率。”房山区政府林业顾问张明德也认为,柿树“落头”不会影响绿化率。
昌平区林业局相关人士介绍,十三陵附近共有10多万棵柿树,3万棵柿树的暂时失绿,虽然对生态与景观有一定影响,但毕竟有限。
树形改造与韩国公司
据称,柿树矮化可以满足韩方对柿子品质的要求,扩大柿子销路
尽管庆陵村有的村民对柿树“落头”改造还持观望态度,但绝大多数村民已经采取行动了。照他们解释,现在柿子的市场行情不好,每斤只能卖3毛钱,卖起来又相当费劲,而且,村里的包产到户合同是1990年签的,30年到期,以后这些柿树有可能都给别人了,自己管那么多干嘛。
而据媒体报道,对于拓展昌平柿子的销路,有关部门已经做了一些工作。
去年,昌平区林业局下属的北京鲜绿安果业有限公司,与大韩民国(株)GAMNARU公司签订合同,在昌平成立合作经营公司。公司投资总额1500万元人民币,双方合资经营北京盖柿加工出口生意,收购手工采摘的每个5两以上的柿子。通过加工后,优质柿子售价在14元至90元/斤不等。韩国专家去年到昌平进行了培训,讲解当今先进国家市场对柿子采摘技术的要求和分级标准,并现场做了示范。
对此,北京鲜绿安果业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承认,昌平区的柿树矮化是为了满足韩方对柿子品质的要求,因为原来高大的柿树不方便采摘,从高处落下的柿子,其品质肯定会受影响,“我们收购的价格一定比现在的要高,因为我们对质量与重量都有要求。”这位工作人员称,这项合作将大大扩大昌平柿子的销路。
“只是时间上的巧合,我们进行柿树‘落头’改造,是在2000年就开始进行实验的。”昌平区林业局农艺师蒋瑞山否认了果品公司与韩国公司合作对柿树落头计划的影响。至于韩国专家来做的讲座,蒋瑞山称是正常的学术交流,并不就是一定要采用韩方要求的技术。
庆陵红墙外,柿树“落头”改造后,砍下来的树枝干还堆在地上,将统一由卡车运走。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是柿农收获累累硕果的依托。
但是,至少未来3年里,人们将很难在十三陵这片景区看到郁郁葱葱的柿树林了。(编辑:石淼)
作者:新京报徐春柳、张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