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能造≠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09:21 中国质量报

  国内一位经济学家到南美某国讲学,当地不少企业家向他抱怨说,中国的廉价商品仅仅在两三年内就迅速占领了他们国家的市场,造成了当地企业竞争强度加大。显然,该国企业家对中国商品的最大不满是“廉价”。对此,这位经济学家回答说,我们中国什么都能造,但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谁买得起什么,我们就提供谁什么。这种回答的聪明在于,指出该国适合使用“廉价”的东西,带有一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然而也有糊涂的地方,看人下菜碟的“战略”虽然有一时之得,但终归只是小聪明,底气不足之外,并不能捞
得真正“物美”所带来的厚实利益。

  我们是否“什么都能造”目前还是个问题,而能造的能否造好也成问题。事实上,从我们的“中国制造”不断遭遇来自各个国家反倾销的现状看,“廉价”战略似乎并不完全成功,而在一再被动的局面下也并没有显示出“什么都能造”的实力,倒让我们的“廉价”形象深入人心。

  在物美的前提下,价再怎么廉也不会太低;而一旦把价廉作为前提,物再怎么美也美不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看来,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一个“廉”字可以解决的,“美”的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然而,要解决物美问题,或者说要解决质量问题,其关键又在什么地方呢?

  提到质量,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一系列有关质量的技术标准,认为只要产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质量当然就没问题,产品当然也就会有一定的市场。这当然没错,但是,这些硬性标准并不一定能够成为“物美”的依据。能够被南美市场接受的产品,自然达到了其所要求的标准,有时甚至超越了其标准,被当地一些消费者视为“物美”,但此“美”绝非真美,因为同样的东西到了北美就一定难“美”了———那边的质量标准要高出很多,而消费者也将“廉”的标准提升了不少,以至于大大超出了南美的界限。不管是生产出口产品还是内销产品,一些国内企业一直迷恋于廉价的主要由血汗构成的成本要素,守着仅能满足“买得起”的最低层次的消费需求所带来的微薄利润过活的质量意识,只能使企业丧失竞争能力乃至生存能力,最终走向死胡同。

  以质量求生存,这是中国企业的惟一出路。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企业首先应该转变以往的质量观念,既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提高硬性的技术性质量标准,也要根据社会总体的进步提高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软性的非技术性标准。而后一标准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

  物美不美,或者说,质量是优是劣,其最终的裁定权总归要落到顾客手中。顾客满意不是“规定”,也不是技术指标,满意的内容不限于产品的适用,还包括物有所值和各种服务。把“顾客满意”作为判定质量的标准,判定权完全转到了顾客一方。如果说企业传统的质量观大都以技术性质量标准为依据的话,那么,把落脚点放在“顾客满意”上的质量观,已经有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依据了。这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可能既会带来质量管理的一场新革命,也会成为质量管理的最终归宿。

  然而,路正长,夜也正长。但愿我们自己的消费者不再在“廉价”产品的包围中抱怨不断,早日真正握有质量的裁定权,并能够真正享受到物美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但愿“我们中国什么都能造”这句话能够换成“我们中国什么都能造好”,而且说出来既轻松也有底气。

  作者:胡立彪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