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碟市场培养了不少伍迪·艾伦的影迷
《门萨的娼妓——伍迪·艾伦幽默文集》2004年1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以来,我作为译者,当然很关心读者对这本书的反应。书的畅销出乎出版社和我的意料,初印8000册,几个月内就需要加印。畅销的原因,应该是这几年的影碟市场培养了不少伍迪·艾伦的忠实影迷,他们对伍迪·艾伦的文字作品同样感兴趣。网上和纸媒上有了不少书评,更有不少读者在
BBS上、在他们的博客上记下读后感,并热情向朋友推荐。在某个我常去的BBS上,曾有陌生的网友因为我翻译了这本书而向我道谢,我看到时很有种满足感。读者的肯定和鼓励,无疑是译者能得到的最高奖赏。
当然也有对这本书的批评,有些读者觉得虽为“幽默文集”,读来却不够幽默(有人善意地归因于文化背景差异),有读者因为伍迪·艾伦百无禁忌的调侃而对他心生厌恶,另外还有热心朋友在BBS上发贴纠正书中的一些错译,对此我很感激。书出后不久,我参考了网友的意见,自己也再次通读了全书,把应该改的地方整理出一个单子,先是贴在网上,供已经购买了这本书的读者参考,也给了出版社,再印时已基本上改了过来。
说起来,我自己接触伍迪·艾伦并不算早。2001年,我第一次看到了他的电影《再弹一遍,萨姆》,伍迪·艾伦编、导、演,很具其人风格,我由此喜欢上了他的电影,后来把能找到的全找来看了。电影里的伍迪·艾伦常常是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语无伦次,却高论妙语迭出,对这种风格的电影,犹如对周星驰式的“无厘头”电影,一般观众的反应是完全拒绝或接受,我刚好属于后一种,伍迪·艾伦的自嘲性刻画让我同情乃至欣赏他。当然,伍迪·艾伦并非一味搞笑,他也能创作出跟任何电影大师作品相媲美的作品,比如《汉娜姐妹》、《九月》、《曼哈顿》等。他另外有几部如《拿了钱就跑》、《泽里格》这些“伪纪录片”体现了他颠覆和解构经典的才能(这点在《门萨的娼妓》一书里用文字表现得更充分),跟他的故事片相比,别有一种喜剧效果。
艾伦的文字陪我度过了最愉快的几个月
也是在2001年,我在图书馆无意看到薄薄的一本原版书,就是《门萨的娼妓》收入的第3本《副作用》,1980年美国版。伍迪·艾伦居然也写短篇小说、杂文?我感到好奇,就借回来看。没想到这本出版已20多年的书读来就像他的电影一样好看。当时我刚好译了奥威尔的沉重之作《一九八四》,颇想译一些轻松的篇章,就从伍迪·艾伦的这本书里选译了文学水平颇高的短篇小说《浅薄之尤》和《库格麦斯插曲》。给一个朋友看,他推荐给了《南方周末》,这家报纸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浅薄之尤》。后来我托人从国外买了他的三本合一的幽默文集,又译出几篇,在《译文》杂志上发表了几篇,然后在《世界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个伍迪·艾伦作品小辑。三联书店的编辑看到后联系购买了版权,并交给我来译。就这样,在伍迪·艾伦的文字中,我度过了翻译生涯里最愉快的几个月,结果便是这本《门萨的娼妓》。
回忆翻译过程,伍迪·艾伦充满想像力的语言读来既是享受,也给翻译上带来不小难度。我的方法一是要熟悉他的风格及思维,这点问题不大,因为我早已是他的影迷,对他的作品特点较为熟悉,而他的这些文字跟他的电影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是必须补不少课——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对伍迪·艾伦渊博的知识有印象,对我来说,翻译一贯是个学习的过程,这次更因为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而受益匪浅。
到现在我可以有点底气说,我没有糟塌了他的文字——或者按照塞林格的语气说,他的东西好得我没法完全糟蹋掉,总之不会让他的影迷太失望。
作者:孙仲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