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被称为“天”大的事,然而,广东潮安县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为牟取暴利,用回收来的食品垃圾加工生产儿童膨化食品和凉果蜜饯。连日来,随着记者与广东省质量技监局执法人员的调查暗访,揭开了潮安县庵埠镇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从废旧食品垃圾站回收食品垃圾“变废为宝”、加工生产劣质食品的黑幕。
庵埠镇,潮安县的一个小食品专业镇,这里集聚着大大小小的食品加工企业600多家,
去年食品企业的产值达25亿多元,被誉为“中国食品第一镇”。“潮安庵埠镇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小食品用的原料是从废旧收购站收购来的过期饼干、糖果和下脚料垃圾,经筛选后,加入香料再次加工成儿童膨化食品和凉果蜜饯。”知情人向记者和执法人员透露。
3月22日,记者和执法人员扮装成商人首先对潮安的废品收购站和垃圾站进行暗访。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摸清庵埠镇一些食品企业用回收废食品和下脚料生产劣质食品的实际情况。
经汕头市刚进入潮安县庵埠镇境内,护堤路旁一幅巨大“废旧物品中介”牌子格外醒目,上面标注着“专门收购废旧食品”的电话和地址。这引起我们的注意。
为探究竟,暗访人员沿着通往庵埠镇的护堤路一路摸查。“食品废料多少钱一斤?”记者和执法人员以外地客商购买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身份与护堤路旁一家垃圾场老板谈起生意。
“废糖果每斤卖5毛钱,废凉果每斤1块1毛钱。”老板热情地说,现在就能提供各种糖果废料和凉果500公斤以上,并提供多种样本选购。记者在暗访护堤路多家废旧食品收购点收购来的废食品外包装上发现,这些废食品大都来自当地一些较大食品企业的过期食品;有的是生产凉果蜜饯筛选出的变质下脚料;有的是收破烂的小贩从垃圾堆分拣送来的。“你们不会是记者吧?”当执法人员想了解更多的情况时,便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回避了这些废食品垃圾的来源。
为了摸查到这些废食品是否流入到当地食品加工企业,记者与执法人员对护堤路的食品垃圾站进行蹲点守候。在蹲点守候中,不断看到有人用平板车从收购站将废食品运走。根据这一线索,记者和执法人员分乘“摩的”,经过七弯八绕一直跟到庵埠镇内的一处废食品筛选点,发现他们将收购来的各种过期糖果、饼干和变质凉果进行筛选,然后再进行分类包装,运送到另一隐蔽在民居内的仓库中。随后,记者与执法人员对这一仓库进行重点蹲点监控。第二天上午10点,几辆平板车出现在仓库门口装货。经跟踪,这些废食品运往了镇内的多家无招牌的食品加工厂。
调查暗访表明,在庵埠镇,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下脚料和过期食品作为垃圾废料被垃圾站收购,护堤路一带的垃圾场将回收的废食品转卖给食品废料中转站,中转站再经筛选和清洗后再卖给小食品加工厂,形成了从食品垃圾收购、分拣和再加工的制售劣质食品的“产业链”。
25日上午,广东省质量技监局稽查总队根据摸查线索,紧急组织汕头、潮州市局执法人员,对庵埠镇9家涉嫌用食品垃圾生产小食品的加工厂进行突击查处。在进入“海侨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时,数十名工人正在对收购来的葡萄凉果下脚料进行分拣。这些葡萄干有的已经黏乎乎地结成一块,散发出一种霉变的气味,里边掺杂大量的杂物。执法人员初步判定,这些下脚料就是回收的食品垃圾废料。
在另一家无牌子的加工厂,工棚里堆满了收购来的过期变质饼干碎块,工人们将其倒入磨碎机和搅拌机内进行粉碎,然后掺入面粉、糖精再加上各种香料,二次加工成儿童膨化食品。一袋袋用食品垃圾制成的“珍珠豆”膨化小食品在院内堆集如山。
在庵埠美乡村安南路边的一处简易工棚内,老板将收购来的凉果下脚料进行粉碎,成粉末状后便加入香料及添加剂,再经过一番浸泡后,在滚筒机器中加工成一粒粒黄豆般大小的黑色颗粒。这种用垃圾下脚料制成的黑色小颗粒被装入塑料瓶,摇身变成儿童小食品———“第二代宝壶丹”。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一家地下窝点的房间里,数百袋标称为“宝壶丹”的小食品贴着潮安县工商局经济检查大队的封条。虽然该窝点于3月17日已经被当地工商部门查处,但厂内的20多名工人仍在用食品垃圾生产加工儿童食品。
此次查处行动,在潮安县庵埠镇查获9家企业(点)涉嫌利用回收的废旧食品垃圾加工小食品,现场查获用于食品生产的回收食品垃圾近10吨,查封涉嫌严重质量问题的糖果和膨化食品491箱和凉果300公斤。据了解,这些利用食品垃圾加工的各式小食品被装入印制精美的包装袋,大都销售本省和江西、湖南、安徽、山东等10多个省市。虽然在庵埠镇无法摸清有多少食品垃圾流入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再生产,但可以肯定的是,庵埠镇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回收废食品制售劣质食品的现象已十分突出。(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