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交房仅半年、高10层、所有建设手续都齐全的一栋新楼转瞬却要被拆掉半边,如此怪事发生在重庆市隆盛大厦。该大厦也许会因此成为全国“最短命”的一栋新楼。80多名刚拿到新房钥匙的甚至刚装修完毕的业主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转眼我们就要从新业主变成拆迁户了……”
实际上,不止是重庆,“短命楼”在全国范围内比比皆是。最近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房屋建筑寿命较短,北京尤其明显,平均下来还不到30年,仅为设计寿命的一半(50年到70年)。如同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所说:“我国城市住宅寿命低于50年的情况相当普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国家标准,住宅使用年限应当达到50年,使用年限短已成为我国住宅的突出问题。”
为他这句话提供佐证的是:2002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2亿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的37.5%;2003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2%,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41.3%。在众多被拆迁的住宅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住宅当值“年富力强”即被拆除,使其寿命大大折减而短命。
我们不得不正视:在被拆除的短寿命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结构安全性和其他质量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观点看,拆除是必然的选择。由此可见,住宅的长寿命必须以高品质为前提。
现在的北京,上个世纪60年代建的房子大都拆得差不多了,已开始拆70年代建的房子。在童悦仲看来,性能差是我国住宅生命周期短的原因,包括面积小,难改造,例如1977年建成的北京最早的前三门大街高层住宅群,就面临这种尴尬的局面———户内格局不合理,外观形象有碍观瞻。更有一些住宅楼,无论在市民眼里还是政府官员的意识中,都是污染视觉环境的“垃圾建筑”,拆迁当然在所难免。
现实如此,我们不得不对现在的地产界表示一点怀疑。近几年来,中国的住宅建筑产业空前繁荣,行政方面对于商品房建设的干预也最少,房价打着滚儿地涨,房地产业成了制造富翁的生产线。按理说,在人民群众给地产大亨们“奉献”的时候,他们理应给我们创造一些即使不是最美也应是最具创新性的产品。然而,现实严峻。对于今天一栋栋速成的住宅,有谁敢过于乐观?
有地产商曾经说,别担心在北京因为没有土地而没了生意,因为这里的房子总是不停地拆了建,建了拆。瞧,地产同行们相互照应得多好,想必现在建的时候就已为后面的地产商预留了拆的时间和空间呢。
住宅生命周期短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近年来各地争先恐后地进行旧城改造和街道拓宽,把大量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完好的住宅拆除,形成一种大拆大建的风气。许多尚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住宅“中途夭折”,从而造成大批住宅生命周期过短。
造成这种现象不外乎几个原因:一是“旧城”不旧,改造频繁,如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低层住宅,在80年代被拆除,建起了多层住宅;而在90年代末和进入新世纪后,许多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又遭拆除,建起了高层住宅。二是为搞“形象工程”大规模动迁,如2004年5月建设部查处的湖南省嘉禾县珠泉商贸城项目违规拆迁事件。三是城市规划管理不善,近年来各地因调整规划、拓宽街道而拆迁的事例很多,有些寿命仅20余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也因为修建立交桥或所在地块进行商业性开发等原因遭到拆除。
可见,住宅的短命现象,特别是大量处于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被拆除,不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能做到物尽其用,是建筑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保证住宅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极其重要。于公于私,住宅建筑都不能承受年限之“短”。
作者:王向龙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