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科技攻关有作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09:40 中国质量报

  立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为保障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手段,为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实力。

  特种设备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特检中心作为课题负责单位,与一些科研院所联手,连续进行了“在役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评
估与爆炸预防技术研究”、“在役工业压力管道安全评估与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技术研究”和“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及工业特殊承压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

  紧紧抓住技术先进性、工程适用性和我国技术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准确结合点,是十多年来特检中心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的立足点。

  多年来,特检中心通过开展国际同行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专项技术调研,学习国外法规标准等方式,跟踪了解国际特种设备安全先进技术,尤其是检验检测与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跟踪了解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法规标准要求和控制措施的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参加行业活动,结合平时的检验工作,以及与企业和政府的经常沟通等方式,跟踪了解我国特种设备技术发展和法规标准的适应性,跟踪了解政府立法执法和企业安全生产的技术需求。

  他们根据实际需求的紧迫程度和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提出项目内容、确定项目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推动成果应用,不但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解决了一系列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共性、关键难题,为政府立法执法和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研立项源于实际,科研攻关成果应用于立法执法、安全生产的实际当中。多年来,特检中心在无损检测、声发射检测、强度应力分析、缺陷安全评定、事故原因诊断、综合安全评估、检验管理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集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攻关成果,这些成果有的已经纳入我国法规标准,更多的已用于工程检验或实现了产品化,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安全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过去,企业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承压设备安全检验中发现超标缺陷,但受客观条件所限,企业自身无法立即停产修复或更新。特检中心开展的在用含缺陷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评定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精细的安全评定和维持生产、保证安全所应采取的可行措施。这项成果在石化、冶金等行业几十家企业、上千个压力容器或管道安全评价中的应用,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不仅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理了少数个别危险性缺陷,同时还“解放”了绝大部分超标缺陷,既保障了企业生产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又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设备、管道的报废、返修。仅这一项科技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效益证明的就达到2.5亿元人民币。

  压力管道安全评价成果及时为政府开展的全国压力管道普查登记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以往,如何处理工业管道存在的80%左右超标焊接缺陷是个难题,无论是全部修理还是盲目放开,都缺乏依据、不可能也不现实。特检中心取得的压力管道安全评定成果科学、可靠地给出了直接放行、经过专家评定确定放行或修理和必需修理的条件,为政府安全监察和企业安全生产解了燃眉之急。

  开发自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检测设备,参与市场竞争。原来,购买一台进口的32通道声发射仪,需要花费17~20万美元。现在,价格下降到10~12万美元。原因何在?国内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检测仪器从无到有,市场引入了强有力的竞争。

  特检中心根据应用研究的需要,联合19家单位,开展了在用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技术的研究,成功地研制开发出了模拟式和数字化两代多通道声发射仪,并拥有了声发射检测方法和设备全部知识产权。于是,进口设备价格向合理的方向发生了位移。

  声发射检测的最大优点是提高检验效率。以往,检测一台1000立方米的球罐,采用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需要停产检验30天,而采用声发射技术只需要7天。特检中心成功地将这项技术引入压力容器检验行业,不仅带动检验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且为企业减少了由于检验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取得了令人瞩目社会经济效益。

  特检中心在“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取得成果的科研成果,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在秦山核电站二期建设、大港-柳林的两条高压天然气管线铺设、珠海市燃气集团公司埋地LPG燃气管网建设等一大批项目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科技攻关带动了队伍建设。为完成攻关课题,特检中心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镇海石化、茂名石化、燕山石化、大庆油田等数十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以及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特种设备检验单位展开合作,面向全国建立了一支由40多个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检验单位、相关企业组成的资源配套、优势互补、研究与成果应用相结合的科技队伍,为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后盾。

  作者:本报记者 韩维阳

  (来源:本站原创)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