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一片整洁淡黄色的两层小楼。宇文泉就住在这片小楼里。
“现在南宫村,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了,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楼。生活的改变,要从生产方式的转变说起……”宇文泉带着记者走进了他们村的生产区,“这边是种植区,南边那片大棚是观光馆、农业科普馆,再往前是水养区、垂钓区,我们搞的是旅游观光农业,离开标准化,无论种植、养殖,还是观光旅游,哪一项都玩不转那。”
置身观光馆,犹如来到了奇花异果的王国。每种植物,都挂着一个小牌字,标明了它们的名字:鸳鸯梨、京彩黄妃、紫晶、鹤首……名字不仅好听,而且色泽艳丽、形状各异。宇文泉先生自豪地讲,“北京市搞旅游观光农业,南宫应该是走在前列的。这片大棚,种植两三百种植物,要搁以前,种好这么多东西,想都不敢想。即使人手够了,能不能种好,还是事儿那。”
“人家来旅游,光好看还不行,还得好吃。”在小西瓜馆,宇文泉讲了个故事。
前几天,一位老先生来这里参观,看到拳头大的西瓜爱不释手,于是就买了两个准备拿回家当摆设,听管理人员说味道不错,就尝了一个。三九严寒,还能吃到如此香甜的小西瓜,老人很惊讶。临走又买走了两个给老伴儿。没想到儿子捷足先登,一个没剩都吃了,还叨念着好吃,气坏了老先生。儿子自觉理亏,赶忙又来这里,花了上千元买走了30个小西瓜。
“没几天来电话,还要买。那小伙子说,买走的小西瓜各个熟,没有一个生的,特别纳闷。这个秘密他肯定不知道,其实现在很简单了,种植标准把着关那。”宇文泉介绍着情况,“以前种西瓜,西瓜熟不熟,全凭经验,用手去拍,那经验哪有准啊,这大冬天,西瓜价格那么高,买回个生瓜或者娄瓜,搁谁谁会不生气啊。现在种西瓜,从选种、育种、浇水、施肥、受粉直到采摘,都有标准化的管理规程,西瓜40天成熟,早一天也不能摘。”在每个西瓜上,都挂着个小牌子,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它的受粉日期。
管理这个大棚的老范说:“过去种地,今天看到地里的土干了,就浇些水;想起收拾收拾苗子啦,就收拾收拾;想起施肥来了,就随便撒点化肥,用多少,估摸着来,心里没数,而且什么时候施肥,都是随意的。庄稼长好长赖,全靠老天,谁知道收获时是什么样子呐。后来丰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来了人,帮我们制订了每种作物的种植规程,就照着规程来了,作物就像上了保险,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保准长得好。收获好,兜里就有了钱。您看我们这原来都是农民,现在和工厂生产还有什么区别啊。”
采访后记北京市丰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科科长王燕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她认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关键在于转变农民的观念,让人们接受全新的理念,才能达到改变传统粗放式农业的生产模式。多年来,标准化科的工作人员深入南宫村,在制订作物种植标准的同时,宣传标准化的意义,潜移默化之中,将标准化的理念植根于南宫村。
作者:徐学全 本报记者韩维阳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