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经验基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11:06 北京日报 | |||||||||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正是“中国经验”的基础,使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对社会学来说,协调发展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思想,社会学建立的160多年来,经典的社会学家都在反复地重申这个主题:协调、秩序、进步,等等。在社会科学
以上所说强调了“中国经验”的重要性,中国经验将来肯定会改写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理论,会修改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一些既有规则,至少从社会学来看是这样。这是因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很多超出我们一般所说的“常态社会”的新经验。 长期以来,社会学的主流,就是研究“常态社会”,即认为在常态的情况下,社会的变迁是按照一定的既有规则进行的,即便是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也是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社会学的主流思想,是坚信人的理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有序性,认为在社会发展领域不存在无法追寻因果关系的“裂变”和“突进”。所以,即便是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越轨社会学”、“灾难社会学”,等等,也都是从“常态社会”的角度来考虑的。社会学以往对失业、人口过多、贫富差距、贫困、疾病、犯罪、教育短缺、社会保障不足、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研究,也都是从“常态社会”的假设出发的,只不过把这些社会问题视为“常态社会”秩序的“失范”而已。 直到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风险社会”(risksociety)理论,国际社会学界才开始认真地思考,今天的人们是不是真的面对一个新的不同于传统“常态社会”的“风险社会”。但国内社会学界,由于大家集中关注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开放中的发展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反思“风险社会”理论对认识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意义。 “中国经验”这个概念,对于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非常重要。从“中国经验”出发,我们才能真实地了解中国发展中诸多社会风险的临界点在哪里,这些临界点单凭既有的规则是推论不出来的,而不顾前提条件和约束,单从原则推论出的结论往往会是虚假的。比如粮食问题,20年前国外就有“谁来养活中国”的说法,中国也的确每年耕地都在减少,而人口每年还在大量增加,但20年过去了,粮食没有发生短缺,粮价在没有大幅度增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也没有飞涨。什么原因呢?数亿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会改变很多问题,水产品、蔬菜、水果、奶制品的大量增产,使城市人均年消费粮食从20年前的150公斤下降到今天的不到80公斤。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重要,而是说应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中国的人口总量对一些既有规则的改变,增加了中国发展中社会风险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 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决心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走有社会活力的共同富裕道路,坚决防止经济、社会、自然的重大失调,坚决防止一切权贵资本主义的趋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