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新经济时评 > 正文
 

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经验基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11:06 北京日报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正是“中国经验”的基础,使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对社会学来说,协调发展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思想,社会学建立的160多年来,经典的社会学家都在反复地重申这个主题:协调、秩序、进步,等等。在社会科学
中,社会学的追求“协调”、经济学的追求“均衡”、法学的追求“公正”、政治学的追求“合作”,这都是一贯的学科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协调、均衡、公正和合作,绝对化的协调、均衡,会沦为缺乏激励和活力的平均主义;在很多情况下,发展的突破和超越,恰恰是打破原有的所谓协调和均衡。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都是要破除绝对平均主义,增加激励,加快发展的速度,甚至是超常规的发展。然而,这种超常规的发展也带来新的问题,就是新的失调和失衡,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严重的失调和失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它的内涵之精髓,来自“中国经验”的基础。举例来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和其它国家的几百万或几千万人口是不同的量级。很多事物的通行发展规则,放在13亿人口的基数上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对一个人口小国来说的辉煌成就,除上13亿人口就算不上什么了,而任何微小差误乘上13亿人口,可能就是天大的问题。比如GDP的增长率,由于中国目前每年仍净增长800多万人,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30左右,所以,相对于日本经济增长2%的数字,中国经济虽然增长8%,我们也不能飘飘然。

  以上所说强调了“中国经验”的重要性,中国经验将来肯定会改写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理论,会修改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一些既有规则,至少从社会学来看是这样。这是因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很多超出我们一般所说的“常态社会”的新经验。

  长期以来,社会学的主流,就是研究“常态社会”,即认为在常态的情况下,社会的变迁是按照一定的既有规则进行的,即便是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也是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社会学的主流思想,是坚信人的理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有序性,认为在社会发展领域不存在无法追寻因果关系的“裂变”和“突进”。所以,即便是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越轨社会学”、“灾难社会学”,等等,也都是从“常态社会”的角度来考虑的。社会学以往对失业、人口过多、贫富差距、贫困、疾病、犯罪、教育短缺、社会保障不足、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研究,也都是从“常态社会”的假设出发的,只不过把这些社会问题视为“常态社会”秩序的“失范”而已。

  直到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风险社会”(risksociety)理论,国际社会学界才开始认真地思考,今天的人们是不是真的面对一个新的不同于传统“常态社会”的“风险社会”。但国内社会学界,由于大家集中关注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开放中的发展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反思“风险社会”理论对认识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意义。

  “中国经验”这个概念,对于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非常重要。从“中国经验”出发,我们才能真实地了解中国发展中诸多社会风险的临界点在哪里,这些临界点单凭既有的规则是推论不出来的,而不顾前提条件和约束,单从原则推论出的结论往往会是虚假的。比如粮食问题,20年前国外就有“谁来养活中国”的说法,中国也的确每年耕地都在减少,而人口每年还在大量增加,但20年过去了,粮食没有发生短缺,粮价在没有大幅度增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也没有飞涨。什么原因呢?数亿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会改变很多问题,水产品、蔬菜、水果、奶制品的大量增产,使城市人均年消费粮食从20年前的150公斤下降到今天的不到80公斤。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重要,而是说应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中国的人口总量对一些既有规则的改变,增加了中国发展中社会风险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

  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决心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走有社会活力的共同富裕道路,坚决防止经济、社会、自然的重大失调,坚决防止一切权贵资本主义的趋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经验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