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应用呼唤两弹一星模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 08:04 中国经济时报 | |||||||||
稀土开发应用落后严重制约市场需求 今年l至5月,包钢集团公司稀土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4%,总量达到1.8万吨REO,令业界惊异。然而,同时由于包头稀土矿的成分构成和独特的处理工艺,铈系列产品产出量大且成本高,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库存,影响到其他产品的产出,从而直接波及以钐铕钆、镧、钕等产品为原料的企业生产。
专家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铈系列产品的开发应用研究,增加国内市场需求。但据了解,在铈系列产品应用量较大的领域,或是因为技术不成熟,不能形成大批量生产,像汽车尾气净化器等;或因为社会发展水平限制,不用大批量生产,如玻璃抛光粉等。 对于这种情况,包头韵升强磁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育平对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只有稀土产品应用的范围拓宽了,技术成熟了,需求增多了,才能解决产量过大、产品结构失衡和价格低迷的问题。” 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张安文对记者说,我国在稀土应用配分上严重失衡。轻稀土里面铈占50%,钕占14%~15%,但占50%的铈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现在包头白云鄂博矿的铌、钾、钡没有利用起来,还有一个钍的问题,专家估计,把包头矿的钍利用好了供发电或者供热,够中国用五千年,但现在我们把它烧死后堆到山里去了。 据统计,2003年全国稀土矿产品产量是9.2万吨(折合成100%的氧化物),国内的应用量一共是2.95万吨。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小卫认为,这个应用量还是不够大,虽然这个量在世界上还是第一的。 她分析指出,在这将近3万吨的应用总量里,永磁材料、发光材料、贮氢材料、陶瓷材料、催化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只占到34%,我国稀土在高新技术材料上的用量还是偏少,国外有的占到60%、80%甚至更高。重大突破性成果几乎没有我国的专利或知识产权,新材料大部分处于仿制阶段。 据“中国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专利战略研究”课题披露,我国稀土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总量还赶不上国外的一个大公司。已授权稀土发明专利中,最多的国外专利是与电子信息产业关系密切的稀土功能材料,而且国外企业采取“跑马圈地”的方式,用自己的稀土技术专利对我国进行了覆盖,给我国稀土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占有市场份额的空间带来很大的压力。 稀土高科技应用研究要采取“两弹一星”模式 10月22日我国首家稀土学院落户内蒙古科技大学,它是内蒙古科技大学与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创办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张安文等稀土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对稀土高科技应用研究开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国家应该把稀土重大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提高到战略地位,以科技为先导,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应该拿出很多的钱来做一些中长远的、前瞻性的或者说战略高技术。 这个计划已经喊得很多,但是落实得不好。应超前一点,这种探索性的研究太少,大多数还是在跟踪国外的技术。 第二,稀土高技术研究应采取“两弹一星”的模式。各个不同隶属关系的产业部门应有很好的衔接,形成一个系统,不要各自为战,互不服气、互相封锁;也不要搞重复劳动、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应该有合理分工布局、整合。在工程研究、基础应用研究方面不同科研院所各有优势,应该将优势结合起来,整合做一些大项目。这些大的项目都是系统工程,不是一家能搞好的。 第三,我国的稀土高科技应用方面要抓几个重点,不但要重视原理、新材料的研究,也要重视装备的研究,重视技术的集成配套问题。比如一种材料再好但是防腐问题没有解决好也不会有人使用或者由别人进行电镀,去赚电镀附加值。 不能就稀土抓稀土,还必须有一个高技术产业与之匹配,或者是以相应的高技术产业来应用它。这些都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投入,有国家投入,有企业投入,也有政策上的投入。比如对于某些高技术企业或者国家认为对国防、环保非常有利的应用稀土的企业,在税收上采取类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