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12月03日 13:42 南方网
民生银行的上市或许是银行界一场革命的先兆。 刘永行创立希望集团的时候,区区1000元的贷款让他伤透了脑筋。“银行不借款给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我们也只好自力更生。”即使在他的“饲料王国”将扩张的触角从中国西南一隅延伸出国境线、挤进东南亚市场之后,当初告贷无门的尴尬,仍然在刘永行的脑海中记忆犹新。 为1000元“种子资本”上下求索、无计可施的希望集团如今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刘永行的饲料厂、面粉厂遍布各地,年产值将近40个亿。刘永好、刘永行兄弟也跃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成为中国致富神话的象征之一。 银行的尴尬 鲜为人知的是,在希望集团气势磅礴的扩张历程中,刘氏兄弟没有用一分钱的银行贷款。个中的原因当然不是刘氏兄弟惧怕“背债”,问题出在银行这方面。 像希望集团这样,在企业创办之初无法从银行获得“种子资本”的中小型企业(SME)、民营企业比比皆是。银行界的傲慢与偏见,不知扼杀了多少雄心勃勃的创业构想,摧残了多少“创富者”苦心孤诣的致富之梦。希望集团也许只不过是一个幸运的特例。刘永行当年的遭遇表明,银行界的借贷体系还存在着某种缺憾。刘氏兄弟不靠一分钱贷款打造一个“商业帝国”的故事,是最经典的“创富人生”。对银行家们来说,这却是莫大的讽刺。刘氏兄弟的光荣与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国内银行界难以自持的尴尬。 国内商业银行一直做着锦上添花的事,而从不雪中送炭。商业银行家们认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种子”资金应从风险投资家手中索取,商业银行不应该将他人的存款随意放贷给无主管部门且不知前途的民营企业,一旦收贷无门,商业银行无法为自己寻求一个“说法”。然而,商业银行家们却在用自己的行动做着更违背职责和意愿的事情,不问来由的关系贷款、明知有去无回的“填洞”贷款等等。虽然这一切在洋敌当前的情势下有所减弱,但商业银行依然离“商”字不近。 上市热潮涌动 现在,刘永行们可能会自豪地宣称,即将上市的民生银行整整6个版的招股说明书正预示着银行界的一个新时代。从招股说明书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在民生银行的股东中,以刘永好为法人代表的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9·99%,加上其女刘畅为法人代表的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所持的4·7%,其弟刘永行为法人代表的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的2·37%,刘氏家族作为“民生”的第一股东共占17·06%的股份。 民生银行的IPO共募资41·3亿,上市成功后,刘氏家族单单“纸上富贵”已是一个天文数字。谁还能想象得到,刘永行多年以前曾经为1000元的贷款深深苦恼。从告贷无门到成为一家银行最大的股东,刘氏家族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作为中国惟一民营股份主导的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的IPO引人注目。从这令人难以想象的首创来看,这或许正是银行界一场革命的先兆。 在国内银行界酝酿的“上市潮”中,民生银行并不是第一家提出上市申请的银行。民生银行的后发先至,引起了好事者的遐想。 民生银行的IPO使银行上市的热潮一夜间燃到了沸点。在民生撬开沪市沉重的大门之后,一连串的银行突然间涌进资本市场的奇观已在预料之中。招商银行的马蔚华行长急匆匆重申了招行的上市意图,第一次明确声明招行上市定在国内A股市场。华夏银行的急迫同样溢于言表,似乎“第四只银行股”已经成了争抢的对象。 另一方面,学术界对民营银行的猜想突然间也变成了一门“显学”。媒体对于“民营银行”的炒作吊起了几乎所有人的胃口,尤其是那些等着“种子资本”圆其创业梦想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者。民营银行的“机会来了”。 实际上,民营银行早已不再需要学术界的“猜想”,“民生”就是一家民营银行,它早就是银行界的一个“现实的存在”。然而,目前,与一切银行一样,“民生”与学者们理想中的民营银行仍有遥遥的差距。民营银行是完全市场化、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象征。而在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这个结论并不言过其实。与深发、浦发行一样,上市虽解决了“民生”资本金问题,但上市并没有使“民生”面临的一切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它会不会成为国内银行界一个“美丽的存在”,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市场的汰洗。 当然,“民生”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现实存在”预示着民营银行的“现实存在”,“民生”的合理性代表着民营银行的合理性。作为第一次的“存在”,“民生”为将来更多的“存在”铺平了道路。 果不其然,据有关消息透露,在“民生”上市前后,,管理层慷慨地向其他排长队等待的民间资本敞开了大门,建立10家民营商业银行的宏伟计划倍受关注。其中的4个试点据说已在论证规划当中,操作者便是浙江泰隆、沈阳瑞丰、陕西长城和江苏申达等“非国有”要角。 不仅仅求生存 相对于民营银行在未来的大兴其道,“民生”的“存在”或许只是银行界变革的一小步。然而,目前,学者们在鼓吹一种理想:如开一家银行只需1000万元,避开城市,专选农村等。由此可知,学者们显然没将民生银行当做民营银行。 不少业界人士对国内媒体近期拼命炒作民营银行大为不满和不屑。在他们看来,银行不应由投资者的分野,简单地划分为“国有”和“民营”。在沪市上市的浦东发展银行、在深市上市的深圳发展银行尽管大股东分别为上海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但因其上市,股东早已是各种背景都有。翻开深发展的年报,你就会发现,深发展这家国家控股的股份银行中,第十大股东赫然就是一位个人投资者。在目前,人们在痛斥国有银行的种种弊端和股份银行未真正脱胎换骨时,便对民营银行寄予热望和理想,这种理想主义论固然可喜,但国内的土壤和民营银行自身的生存空间及热能,乃至可迅速膨胀的时间都令人不能乐观。中国证券报日前的署名文章已否定了学者们的理想。当然,生存也许不成问题,但一个银行不能仅求生存,更不愿艰难地生存着。 在银行界的变革即将来临之际,片面地强调所谓“民营”银行,或许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误导。关键之处,或许还在别的地方。比如说,在一些分析人士眼中,国内银行业的风险评估体制“尚在萌芽之中”。比如说,在刘永行借不到钱的故事中,人们是不是要发问,国内银行家做生意的方式要不要来一个根本的转变,来一场“革命”?相对于商业模式、借贷体系的大转变,“民生”上市的重要性似乎不值一提。原因是,“民生”上市解决的是资本问题,但远远没有触及到核心经营理念的改革,没有促使国内银行家按照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对待客户,去评估风险。 “国内银行对他们要做什么十分清楚,但对怎么去做糊里糊涂。”一位分析人士不满地说。 的确,“要做什么”都很清楚。加入WTO即将成为现实,跨国巨人即将到来,国内银行必须提高竞争力,才能避免被淘汰出局的不光彩结果。“怎么去做”呢?目前的情况是,除了上市之外,意义深远的大动作还不多见。说句安慰的话,还在“酝酿之中”。 问题依然多多 在刘永行最需要1000元贷款的时候,银行缺席了。有刘永行这样遭遇的人很多很多,大多数人都没有刘永行这样幸运。刘氏兄弟的成功雄辩地说明了中小型企业、民营经济的活力。 银行界很容易便可在资本市场上驾轻就熟地“圈”到一大笔钱,资本或许只是一个小问题。银行界迫切面临的问题也许是:第一,卸下历史遗留的包袱;第二,在许许多多的创业梦想面前,不要无动于衷,对蓬勃发展的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不要心存偏见…… 这就是所谓“改变做生意的方式”,至少,也是“新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记者宋繁银 南方都市报)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