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11月28日 09:06 南方网
审批制是腐败现象和上市公司质量低劣的源头所在 最近,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几起涉及高级领导干部的股票丑闻都和湖北康赛集团有关,令人深思。人们认为康赛事件是由偶发原因被揭露的,而一些人利用审批特权在企业上市过程中谋私利搞腐败绝不是个别事件。更有极端看法认为,我国现有的股票上市指标额度审批制是层层产生腐败的温床。 “康赛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当事人双方“权股交换”,即代表申请上市企业一方的企业家靠“企业卖身”来换取代表国家行使企业上市行政审批权的官员手中握有的指标和额度,似乎这是当事人双方的个人品质问题。但从实质上看,却蕴含着深层体制原因。 目前在我国,企业在审批经济中,最大实惠的追逐莫过于得到一个上市指标。让天性趋利避害、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不在审批经济条件中去“寻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无论从企业当事者的主观愿望还是客观需求上看,这些人中的大多数还是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角度出发,去贿赂审批体制的权威。 “康赛现象”背后掩盖的是审批经济与市场经济交融时期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双向“寻租”,审批制是我国资本市场种种腐败现象和导致上市公司质量低劣的源头所在。 “康赛现象”令我们感到不安的绝不仅是一些干部被腐蚀,重要的是在当今中国深沪股市挂牌的这1000多家上市公司由于其出生的年代、背景和条件与康赛相近,因此,在中国股市上,与审批制相伴生的腐败现象所导致的风险和隐患,到底还有多少?这是我们今天判断中国股市投资风险必须要考虑的。 审批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行政审批者从不承担审批失败的责任 迄今中国证券业已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已发展了1000多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总股本3100多亿股,股票市值高达30000多亿。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这十年中无论是早期由国家体改委根据《定向募集股份公司规范意见》审批的3000多家定向募集公司,还是以后发展到由证监会以《公司法》和《证券法》为依据的对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审批,都是靠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审批。 如果说,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以追求规模和总量为特征,以行政审批为手段,必然遗留若干问题和来自上市公司质量的风险隐患。如由于行政审批,一些企业通过不正常手段伪装上市:康赛公司是把定向募集的内部职工股作为拉关系的手段以获得审批的通过;东方锅炉公司则是借向握有行政审批权的领导行贿,当事人乘机捞一把;更有蓝田公司,居然连政府批文都敢伪造;红光公司和大庆联谊公司则是在上市过程中,大股东肆无忌惮侵吞股民资产。 既然审批者在企业申请上市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每一个通过证券监管部门审批上市的公司一旦出现问题,审批者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然而审批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行政审批者从不承担审批失败的责任,这当然会使腐败与低效成为必然。 透过现象看本质,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根本问题是审批制的制度性缺陷所造成的。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要想得到改观,就必须在上市公司的出生(发行上市)、成长(如配股)等环节废除行政审批制。 (《南方周末》作者刘纪鹏(著名股份制专家,北京标准咨询公司董事长))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