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11月05日 13:44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鲁娜白柯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的标志一向成为人们心目中可信赖的、微型的、精致的高科技产品的形象,“日本制造”的三菱、东芝、索尼、松下等都成为世界最知名、最富信誉的品牌之一。但是今年以来,日本公司的产品接连发生产品质量缺陷,闹得沸沸扬扬的东芝笔记本事件为日货敲响了第一声警钟;日本三菱集团下属的汽车、电机、重工也接连发生产品质量问题,三菱品牌陷入困境;日本食品业在近一时期因雪印、森永等牛奶事件也颇不平静。层出不穷的问题让“日本制造”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日本品牌已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 是警钟不是丧钟 东芝、三菱的品牌享誉国际,雪印乳制品公司也在日本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在卫生安全方面享有较高声誉。这些优秀品牌为何不约而同地忽视了被企业视作产品生命的质量问题呢? 有专家认为,这些国际知名品牌暴露出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反映出日本在保护本国工业的前提下一直存在的低劣的服务和产品质量。三菱电子公司出现事故后,日本工业贸易部的官员甚至庇护他的缺陷,说三菱电子公司只有在工业贸易部的要求下才应该报告其产品的严重质量问题,引起极大的不满。同时,日本长达10年的经济衰退也是这些国际品牌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亚洲经济危机以来,日本工业受到极大影响,日本央行公布的季度《短观》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三个月尽管日本的商业信心不断向上攀升,但是大型制造企业景气指数仍然是负9,而大型非制造企业景气指数为负16。“短观”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看好日本经济前景的公司减去不看好日本经济前景的公司来计算的。负值表示大多数公司认为当前经济条件不好。 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则持较为宽容的态度,认为不能以偏概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袁钢明研究员曾经参观过不少日本生产厂家,他介绍,日本厂家的工作态度是举世公认的,质量管理非常严格,产品质量问题的概率很低。销往中国国内的产品频频出现问题,他分析与日本产品实行分级制度有关,分级制度规定一流的产品在国内销售,二流的销往欧美,三流产品销往中国等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袁钢明研究员认为,分级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50年代,日本国内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资本积累,国内疲软的购买力也使大家把销售的目光放在了拓展海外市场上。这时,“日本制造”几乎是低质廉价货的代名词。60年代开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80年代日本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制造业发展极快,在世界范围形成了物美价廉的口碑。同时,暴风雨般的出口形势也使日本有了一种错误的“高傲感”,认为其二三流的产品也比其他国家的产品具有竞争力,无形中没有对厂家形成制约因素,因此逐渐形成了分级制。因此,日本销往我国的产品大多是其国内已经淘汰的“过时品”,并不能代表日本真正的生产水准,“日本制造”仍然具有竞争力,其质量问题是警钟不是丧钟。 中国市场:价格更重要? 应该说,从中国目前的收入结构看,对于产品来说,价格还是比质量更有说服力的因素,但是,据调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如果用这一标准衡量的话,中国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家庭进入了这一时代。中国社科院岳希明博士指出,日本企业忽视了中国存在这个重要的群体,导致了其在中国名誉的急剧下降。 日本东芝公司因为向美国用户出售有故障的笔记本电脑,将赔偿2300万美元来了断官司。面对中国用户的质询,日本东芝驻中国公司的负责人,竟然说东芝公司的产品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强调中美法律制度不同,不能采取对等赔偿。日本东芝中国公司的回答,难免会激起中国用户的义愤。 岳希明博士分析,日本公司敢于对中国用户另眼相待,归根结底因为中国并不是它的主要市场,中国方面的诉讼将不至于造成与美国相似的重大损失。因为截至今年3月底,东芝在中国仅卖出20万台电脑,而去年它全球的电脑总销售量是1500万台。我国的代理商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并不敢真正同日商撕破脸皮,毕竟,日本货的利润还是可观的。 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1999年进出口统计数字,日本是中国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交易额662亿美元,增长14.2%。而据日本大藏省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度日本从中国的进口大幅增加,比上一年增长7.4%,海关统计为50975亿日元,中国首次超过欧盟,仅次于美国而跃居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后,日本与中国贸易关系相互依存关系还会进一步扩展和加强。无疑,日本商家的抵赖,只能增加中国用户的反感。这种错误的处理方式,这种对中国市场的短视,将使不少日本厂家丢失正在崛起的中国市场。 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刘万忠副会长认为,日本企业对东芝、三菱等事件多持谨慎态度,至今未曾公开表示丧失在华投资的信心,“我觉得这些事情不会对日本在华投资产生太大影响。日本企业很重视在中国的投资。”他分析指出,不同的企业对东芝事件可能看法迥异。特别是东芝、三菱公司的竞争对手,可能认为这是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好机会。 进行一场龟兔赛跑 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推进,还将有大量进口商品涌入国内,众多中国企业也将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竞争。面对高科技产品可能存在的技术缺憾,中国产品也许比日本的三流产品更易挑出毛病。有人比喻,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正在进行一场龟兔赛跑,趁兔子睡着了,乌龟应加紧前进。 新近公布的一份名为《品牌淘汰——中国家电市场竞争报告》预测认为,1995年,国内的家电品牌有200多个,2000年留存数量只有20多个,5年间品牌数量锐减90%,如按这样的淘汰速度测算,2005年,家电品牌数量基本上只有两到三家。即到2005年,中国家电只有两到三家综合品牌能够在开放的中国市场上与GE、松下、索尼、菲利浦等世界级家电品牌竞争。现有众多的小的家电品牌一部分将整合进入“两三家”族群,一部分将被并入“外姓”家电巨人品牌之中。5年之后的这种发展图景提醒中国企业,不要对日本产品幸灾乐祸,而要考虑更长远的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健教授认为对日货质量问题,中国企业更多的应该考虑自己的产品质量,不能用双重标准对待进口产品、跨国公司的产品和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他说:“能不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处理国内国际产品,这是解决事件的症结所在。即便从消费者保护的角度来看,也应该应用一个标准来对待,不应遵从双重标准。”王健教授认为,对进口产品质量要求严格,对国内产品就可以放松,在司法上和商业操作上都是不应该的,不仅对日本的跨国公司不公平,对中国消费者也是不公平的。如果对进口产品实行高额赔偿,对国内产品放任自流,那最后只能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进口产品的选择。 人大经济学教授顾海兵认为,产品质量是有周期性的,任何国家、任何品牌都不可能永远是冠军。日本产品最近一段时间出的问题是比较多,但是出问题的大部分都是高科技产品,在这方面出问题是正常的,就连微软也不可避免。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日货质量事故频发为日本企业敲响了警钟,会令经济萧条下懈怠以久的日本企业卧薪尝胆,再创佳绩。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