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病去医院,医生开出的处方单上药价总高得吓人,这正是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之一,但最近有些市民或许正开始发现药价总体上已经没以前那么离谱了,离普通大众的承受能力也更近了一些。现在成都各大医院正纷纷采取措施严禁医生乱开大处方,个别“不听话”者已开始受到“理抹”。
严规狠刹大处方
昨日,记者在成都市一医院了解到,该院严禁医生乱开大处方的规定实施仅两个月,便有13名医生因违规而受到查处。当初一医院对全院医生是这么规定的:“门诊急性患者用药量不得超过3天,慢性疾病患者用药量不超过7天。门诊患者每张处方金额若超过200元,医院扣罚当事医生奖金30元。”该规定8月22日出台,8月25日便有医生触了“网”挨罚。
在这之前,成都市二医院也宣布:“对合同单位的病人到医院就诊,每张处方金额不能超过50元,西药不能超过3盒,中成药不能超过两盒。”而对于其他自费病人,则采取总量控制的方法。院务委员会对每个科室均制定了药费占总医疗费用的平均比例,若超过这一比例将扣罚该科室医生当月奖金或效益工资。据该院办公室副主任覃女士透露,目前医院药费已降到总医疗收入的47.7%,在“三甲”医院是偏低的。
据了解,除上述两家医院以外,其他一些“三甲”医院也采取了或将采取类似措施制止“大处方”现象。而省医院还规定:“医生开药最多不能超过5种。”
医院要学“好又多”
据了解,在现行医疗分配体制中,药费一直是医院收入的大头。一些“三甲”医院在限制医生开大处方的措施出台后,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总收入下降的情况。那么这些医院竞相颁布“禁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成都市一医院纪检书记钟敬义向记者介绍该院实施限制“大处方”的目的时谈到,“各大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能吸引病人,合理的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开张处方药费就高达几百上千元,虽短时间内能增加医院的收入,但吓跑了病人,不利医院长期发展。”
成都市二医院副院长王思明也认为,医院降低了药费但增加了病人。从这一点上,医院应该学好又多,只要坚持薄利多销,“生意”照常红火。
小利益让位大利益
业内人士认为,各大医院近期主动狠刹大处方,降低药品收入,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国家除明确规定医院药费收入不得超过总医疗收入的50%外,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俗称“医药分家”的政策也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药房要独立出去,这就迫使医院不得不“忍痛割爱”,经营思路从“以药养医”转到依靠技术、服务提高收入水平上来。
二是由于过去不少病人药费可以报销,希望医生多开好药、贵药,而医生出于医药收入提成或得到医药代表允诺的回扣等考虑,两厢情愿,便促成了由国家或企业付钱的大处方出现。但现在,随着医疗报销体制的改革,看病已越来越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医生若继续开大处方,将可能导致大量病人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医院为了自己的“大利益”便不得不狠刹医生的“小利益”。对此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遏制医生在处方上做手脚。(车绪宽覃咏华本报记者王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