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四大石油公司诞生 市值高达850亿美元

2000年10月17日 15:07  财经时报 

  正当世界石油价格再度飙升之际,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弗龙(CHEVRON)与第三大石油公司德士古(TEXACO)的合并谈判于15日结束,市值高达850亿美元的新的全球第四大石油公司诞生。

  据外电报道,目前,双方董事会已批准了此笔交易,新公司称为雪弗龙—德士古(CHEVRON-TEXACO),雪弗龙原总裁戴维·雷利(DAVIDO'REILLY)出任新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正式公告将于今日晚些时候公布,雪弗龙将以0.77股换取1股德士古。具体方法是:以雪弗龙上周五收市价每股84.25美元为基准来计算每股德士古的价格,计算结果为1股德士古为64.87美元,较德士古上周五的收市价溢价18%。此次涉及金额达351亿美元。此外,雪弗龙还将承担德士古约80亿美元的债务,收购总值约为430亿美元。

  合并原因

  据分析,雪弗龙与德士古共同面对不少强大竞争对手,例如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荷兰皇家/壳牌(ROYALDUTCH/SHELL)及英国石油(BPAmoco)等公司。近两年,埃克森收购美孚,英国石油收购大西洋富田公司,赢得了市场人士的青睐。相比较,雪弗龙和德士古的合并步伐就显得慢了许多,尽管两家公司早在1996年就开始商谈合并。

  合并后新公司每天可生产82.6亿桶石油及天然气,生产能力名列第四位,市值名列全球第五位,可大大提升竞争力。此外,合并还有望提升这两家公司股价,今年第二季度,两家公司的营运盈利创历史新高,但股价表现却差强人意,德士古的股价自1999年4月以来下跌了12%,而雪弗龙的股价下跌了16%。故两家公司均有意借合并事宜提升股价。

  具体对雪弗龙来说,对购并德士古的计划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位于纽约的德士古,旗下分支机构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购完成后,雪弗龙的势力范围将迅速扩大。其次,德士古目前股价与其它石油公司相比偏低,购并它在价格上有相当吸引力。

  合并过程

  两家公司合作的历史悠久。早于1936年,雪弗龙及德士古就合资经营加德士公司,负责在美国以外地区的石油业务。此外,两家公司还共同拥有一家名为FuelMarketing的船用汽油公司。

  但双方就合并的谈判却是一波三折。自1996年6月,两家公司就开始商谈合并,但由于两者在收购价及合并后管理等方面分歧较大,一直无法达成协议。其中,价格无疑是主要原因。去年夏季,雪弗龙提出的收购价为每股作价70美元,但德士古要价为80美元,最终合并告吹。如今,雪弗龙的管理层发生人事变动,原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退休,新总裁戴维·雷利上台后积极推动双方合并,使这次谈判得以成功。

  对雪弗龙来说,此次收购价格比去年的出价还低了约5美元,无疑是得到了一个大便宜。一位分析师称,对雪弗龙,“这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但对德士古的股东来说,他们却错过了去年的大好时机。

  合并后公司走势

  据分析,合并后的公司将改变美国石油行业的结构及企业排序。新公司拥有的美国石油储备最多,在美国本土的石油产量排名第三,新公司占零售汽油销售市场份额将达40%;生产能力占美国西海岸生产总量的1/3。

  此外,两家石油公司合并后将进行重组,包括裁减约4000个职位,占合并后总员工人数的7%,估计有关措施将于一年内为公司节省12亿美元。合并后新公司未来九个月的收入将提升3%至5%。

  分析师认为,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有足够的财力与埃克森美孚、荷兰皇家/壳牌及英国石油等竞争对手抗衡,市场影响力将会大大增加。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将要求新公司出售德士古在美国壳牌联盟的股权,并出售上千个加油站,以规避美国反托拉斯机构可能对此合并案的阻挠。(记者翟海峰北京16日综述)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新快报头版就记者被跨省刑拘事件发声明
  • 体育欧冠-梅西扳平巴萨1-1米兰 切尔西3-0
  • 娱乐赵忠祥谈高薪:看我工资单?央视非暴发户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房价上涨不能归于调控不力
  • 科技苹果发布iPad Air及视网膜屏iPad mini
  • 博客翟华:日本人羡慕中国人英语水平高
  • 读书忘年之恋:李宗仁娶少妻婚后甜蜜(图)
  • 教育萌汉子千元打造最潮男生宿舍 国考报名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
  • 周彦武:掠夺中产阶级的遗产税
  • 苏鑫:诺奖得主咋看中国房地产泡沫
  • 徐斌:未来你希望孩子移民哪个国家
  • 叶檀:房价上涨到令人绝望
  • 李迅雷:中国稳增长无助化解金融风险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
  • 张五常:科斯与我的和而不同处
  • 姚树洁:中国继续充当世界发展引擎
  • 张捷:从粮食角度理解当年柬埔寨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