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热点聚焦:透视上市公司业绩荒漠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9月21日 14:32 中国经济时报
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不少存在着上市后经营业绩不断下滑、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的所谓“荒漠化”现象,从今年已公布的会计中报来看,这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会计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为治理及改善上述情况的发生,或许有一些裨益的。
从中报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荒漠化的现状
据统计,截止到今年 8月 10日为止,沪深两市已有 59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中期报表,其中中期业绩同比下降的占 60.9%;迄今为止,今年中报亏损的公司已达到 106家(包括发布预亏公告的 98家和不告而亏的 7家,但不包括靠关联交易等产生的非经营性收益才保不亏的公司),亏损比例超过 10%,上市公司亏损比例创新高已成定局。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会计盈利操纵及公司先天素质有关。其具体分析如下:
1、为取得上市资格,上市前进行会计盈利的过度包装,虚假预测利润,虚构投资项。
一些上市公司把上市募股所取得的资金,视同一顿免费的午餐,为了能争取到募股上市资格,肆意捏造资金的用途与回报;而同时,作为募股上市的中介,承销商和某些注册会计师为了争得业务,对此种过度包装,采取了协助和纵容的行为与态度。使得招股说明书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造成上市公司先天不足的结果。
2、上市后,为在前期有所表现,肆意利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操纵。
与争取上市情况类似,公司上市后,为了在前期有所表现,一般均采用偏激的会计手段,使公司前期报表业绩显得格外醒目;给企业今后的巨额亏损,留下隐患。特别是有些上市公司,出于个人私利,不顾职业道德,配合庄家的炒作进行利润包装,包括少计费用和损失,不恰当地提前确认或制造收入和收益,泡制大量的关联交易和资产处置收益,以及由主力庄家处返回的投资收益,制造绩优成长股的假象,并以次为基础进行大比例送配,以摊低股价,配合庄家的派发出货。一轮疯狂爆炒过后,上市公司一片荒芜。诸如当初的琼民源、ST郑百文、湖北兴化等。
3、为配股或增发新股进行盈利操纵。
上市公司在再筹资时,一般总是先考虑通过配股或增发新股的方式来取得最优质资产一现金。有些证券研究机构经实证研究认为,由于存在着所有者缺位,预算约束软化,权益融资无显性成本等方面问题,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而为了达到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目的,上市公司就必须在三年中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或 6%,因而出现了“保十”或“保六”的统计数现象,而一旦配股成功,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业绩就急剧下降,连长虹也不能免俗。因此,利用会计方法中特有可选择性,一些所谓的会计大师无所不能的肆意进行盈利操纵,以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另外,上市公司的不当的债务担保,也使其陷于代人偿债、官司不断的困境。
4、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制度的不尽合理,管理层经营管理水平的不高,使上市公司不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地转变经营方向、更新产品和加强服务,因此也无法把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
5、上市公司的有关会计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建设和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作为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行为规范的《证券法》、《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等制度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与经营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由于相关的一些实施细则尚未颁布,许多制度与规定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说明,使得上市公司还是有较大的盈余操纵余地。
6、市场监督机制失灵。
我国的股市,缺乏充分的竞争,法律法规不健全,股权不够分散,股票市场规模不够大,内幕交易、大户操纵横行于市,这就使得股票价格往往远远偏离企业的内在价值,与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严重分离。同时外部市场监督机制的失灵,也会导致上市公司的业绩不断下降。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