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观点分析 > 宏观 > 正文



- -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定制您所关心的新闻
请去“我的新浪”


观点:别跟着“新经济”瞎起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9月15日 11:33 羊城晚报

  经济学家樊刚应“中山大学荣光MBA特训营”之邀发表了题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的演说,忠告中国企业——

  “新经济”让美国大吃四方

  “IT”、“硅谷”;“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基因技术”;“纳斯达克”、“二板市场”……这些在旧版《经济学词典》里找不到的“新经济”术语,如今在中国不仅企业把它们当“经”念,就连普通百姓也常常挂在嘴边。“新经济”在中国之热,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樊刚对此深不以为然,他认为,“新经济”只适用于美国,不适用于中国。樊刚指出,“新经济”的概念,最初只是特指美国经济目前的新状态。按经济运行的常规,经济高速增长,一般都会伴随大幅的通货膨胀。然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经济发展却走上了一条“高增长低通胀”的道路,樊刚认为,这主要得益于3点:一是信息、基因等新技术革命均发端于美国,美国不仅占有了新技术革命的先机,而且享受了其带来的最大收益;二是美国拥有国际货币发行者和世界资本流动中心这一得天独厚的地位;三是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作为头号经济强国,“大吃”全世界。美国是一个贸易净输入国,每年有高达4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在近几年全球通货紧缩、物价走低的大环境下,美国可以用低成本换得高收益。反观中国,这些条件无一具备。

  “新经济”在中国底气不足

  我们现在“炒”得火热的“新经济”,已超出了它的原意,多是特指“信息”、“生化”等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樊刚认为,即使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企业大干“新经济”,也实属“虚火上升”,底气不足,结果只会是泡沫丛生。

  为什么“新经济”目前在中国还不能大行其道?樊刚分析认为,这是由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决定的,中国的“旧经济”,作为“新经济”基础或“底气”,还远远不够丰厚。

  “新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往往需要高度发达的“旧经济”为其提供保障。比如推行“网上购物”、“电子商务”,就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和配送系统与之相配套。但我们看到,即使发达如美国,许多“网民”圣诞节前两周从网上订购的圣诞礼物,到了圣诞节后也没能收到。可以想象,在金融服务和配送系统极不健全和完善的中国大搞“网上购物”、“电子商务”,将会遭遇怎样的尴尬局面。这也正是目前中国“网上购物”、“电子商务”雷声大雨点小的症结所在。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热衷“新经济”的人士言必称美国的“硅谷”,并极力鼓吹。要发展中国的“新经济”,就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硅谷”,有不少地方也确实在创建大大小小的“硅谷”。但这些人士和地方是否意识到,美国的“硅谷”之所以能高速发展,关键在于它的背后有一条云集了无数银行家、投资家和金融机构的“华尔街”,一个具有巨大融资能力的“纳斯达克”二板股票市场。中国目前还没有“华尔街”,中国的“二板市场”也尚在酝酿之中。即使“二板市场”很快建立,以国内“新经济”企业眼下的经营状况,能否顺利上市融资,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搞经济建设,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新经济”要发展,也不能超越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比如说,“网上购物”好不好?当然好,它至少可以使消费者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节约人力物力,不用满大街逛那么辛苦。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刚刚走出“短缺经济”,老百姓也才刚刚开始充分享受逛街购物的乐趣,这时候你非要他们上网购物,又有多少人会乐意选择呢?再说“电子商务”。如今中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现钱现货交易,商家或消费者都怕上当受骗,他们又如何敢轻易相信和运用“电子商务”这种几乎完全是“背靠背”的交易方式呢?

  “旧经济”大有可为“新经济”绝不排斥

  “新经济”风起云涌,以至于国内有不少人开始怀疑我们占绝大多数的传统产业已经没有希望了。樊刚则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悲观。他指出,今后几十年,像汽车、住房这样的“旧经济”或称传统产业,仍将是中国市场不断扩大的潜力所在。

  他说,一些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被认为是“旧经济”的夕阳产业,在中国恰恰是新兴产业,比如汽车业、房地产业。中国第一代汽车、住房私有者目前才刚刚出现,要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拥有率,还得发展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如环境、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蕴含着无限商机;中国还有9亿农民没有进城哩,如果我们能把发达国家视为“旧经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接过来,使9亿农民都进了城,中国的经济一定会增长一大块。再比如,中国的“假日经济”刚刚才起步,从今年“五一”长假,交通、旅游、服务等部门面对汹涌的“人浪”所表现出的应接不暇、手足无措,就可以预见,交通、旅游、服务等“旧经济”产业,在中国还需要长期发展。即使我们自认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行业,其实也大有潜力可挖。

  樊刚还认为,即使单纯从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来看,目前在中国,“旧经济”所起的作用也远远大于“新经济”。他举例说,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多少钱?最多几千一万吧。一辆汽车、一套住房多少钱?少说也要几万十几万吧。而这几万十几万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总量的增加,背后所包含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对我们这个正在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深远。

  樊刚同时也强调,说“旧经济”在中国仍大有可为,绝不是要排斥“新经济”。“新经济”毕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当然应该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大力发展。但大多数目前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切忌盲目跟风“赶时髦”,看别人开了网络公司,自己也非弄个“.com”不可。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尽快掌握和利用“新经济”带来的新技术,尽快上网,提高信息流和物流的速度,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新经济”最终都要落实到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上,现在对此有个时髦的说法,叫“鼠标+水泥”。具体来说,就是大家不要都去搞“鼠标(新经济)”,却找不到“水泥(传统产业)”,否则就搞成了空中楼阁,而应该脚踏实地,“鼠标”、“水泥”一起搞。

  中国经济竞争力优势所在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科技的威力不断震撼世界。以高新科技为特征的“新经济”,的确令人向往。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时期,调整也是以“新经济”为方向的。但有不少地方不顾经济发展的现状,走向了一个极端:对高新技术产业,大开绿灯,大力扶持,而对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却以其“落后”为由,多方限制,甚至大加排斥。樊刚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他反问:劳动密集型企业既可以扩大就业,又能给地方带来场租和利税,有什么不好?

  樊刚指出,许多人持这样的观点:有了高新科技,就具有了竞争力。这是完全错误的。以韩国为例,韩国经济这些年来一直在走高新科技路线,也有不少企业是相当“高精尖”的。但是,拥有几万亿美元资产、占了该国经济总量的90%的30家大企业集团,一年的利润加起来却只有区区6000万美元。效益如此之低,还能谈得上竞争力吗?

  什么是竞争力?在经济领域,能用比别人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能用与别人一样的成本,生产出比别人更多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竞争力,它其实最终是个成本概念,归根到底是赚钱的概念。即使你掌握了最新的技术、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如果产生不了效益,赚不到钱,那也只能是“聋子的耳朵”,也就根本体现不出竞争力来了。

  樊刚曾去福建一家大型企业参观。该企业有一个车间,引进了全套德国先进设备,但由于生产成本太高,这个车间一直亏损;而另一个车间设备相对陈旧落后,但因为工人驾轻就熟,偏偏就能赚钱。樊刚说,这就是对什么是竞争力的最好诠释。“发展经济学”有一个重要观念:只有“适当的技术”,即与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劳动者自身素质相适应、相匹配的技术,才是竞争力。

  技术、资本、人才,构成了“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目前在这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那么,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是否就毫无竞争力可言呢?樊刚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说,中国的“穷”、“土”和“后发”,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中国的弱势,然而,这些特点,恰恰是我们的“要素比较优势”。因为穷,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富裕国家,这是“穷”的优势;我们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大市场,对国际资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土”的优势;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我们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可以主动地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汲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从而走出一条发展的捷径,“后发”也就因此成了我们的优势。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报道
五大障碍制约中国新经济发展 (2000/09/15 11:07)
调查显示:多数城市居民赞同中国主动靠拢新经济 (2000/09/14 08:28)
观点:新经济到底新在哪里? (2000/09/11 10:49)
新经济创造新企业:价值链企业悄然出现 (2000/09/04 16:24)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音像世界》杂志第8期
十一旅游征友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财经频道意见箱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