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8月25日 09:34 中新社
——访参加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影业专家 二十三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是本世纪末中国电影界的又一次盛会。在国内电影市场低迷、外来大片不断冲击、中国即将“入世”等严峻形势下召开的本届电影节,不仅要从参赛的二十六部影片中评出各项最佳,寻求与探讨下世纪中国电影的出路更成为参加电影节的电影界人士面临的一项课题。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位影业专家。 让观众得到高层次的视听享受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刘建中表示,作为国家电影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已决定采取措施,扶持国产片,鼓励国产片的发行、放映,保证国产片的放映量不低于全年总放映量的三分之二。在硬件上,中国将加大影院的改造,建造可以产生数码声效的高级影院,使观众在电影院里得到高层次的视听享受。同时将争取在各地实现影院的电脑售票,通过网络化进行规范管理。软件方面,要加强对国产影片的考核,保证影片质量,让观众看到高品位的国产影片。 电影“牛市”会到来 “中国电影必须提高自身的含金量,拍出好电影,才能吸引观众。”长春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雷献禾对中国电影侃侃而谈,“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电影市场将更趋多元化,面临更大的冲击。但是,中国导演比外国导演更加了解中国人,更能拍出中国人爱看的影片,民族性将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曾经因导演《离开雷锋的日子》而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九六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多项大奖而一举成名的雷献禾形象地比喻道,电影市场就像股票市场一样,有落就有起。国家重视,艺术家努力,中国电影定能从“熊市”变为“牛市”。 不要怕“狼来了” 对中国电影前景的思考,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的观点颇显独到,他说,今天的中国电影,所要表现的不只是文化的时尚性,同时要强调艺术的含金量,人们渴望看到艺术空间广阔的多元化影片。作为当代电影人,所要表现的是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是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统一。 黄式宪说,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已是老、中、青共聚一堂,所以说,中国电影业是不缺人才的。但是,也有不容忽视之处,一九九八年,一部《泰坦尼克号》驶进了世界各地,在中国当年十四点四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中占据了三点二亿,而中国的八十二部国产片只能“分享”其余的五分之四票房。他说,虽然我们现在的状况可谓是“与狼共舞”,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多的“狼”来了也不用怕。 电影不能脱离观众 平日一直以风趣幽默着称的台湾导演李行,在谈到台湾电影时一脸严肃。他说,现在台湾电影的状况可谓“悲惨”。去年台湾放映的电影共创票房二十五亿新台币,而这其中的华语片只卖到了五千八百万,相差太悬殊了。如此这般,台湾电影业只能说是处于低迷的谷底。 谈及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从影已逾五十年的李行似乎更现实一些,他认为,艺术和商业就如同鱼肉和熊掌般,不可兼得。对于电影人而言,个人理想与观众和票房之间应当是三位一体的,如果仅凭追求个人理想的实现而使视角偏离了市场和观众,那幺所谓的理想也就不会得到真正意义的实现。票房收入是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体现,没有观众认可的电影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好莱坞电影在世界上的轰动效应,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不乏视听的娱乐性。于我们而言,仅仅满足自己、孤芳自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电影需要面向广大观众。 说起华语片,李行充满信心地说,华语片有着广阔的市场,不仅中国,包括新加坡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内,华语影片都不容忽视。我们应当以中国大陆为中心,将受众面拓宽推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者孔伟斌赵锁平)
|
![]()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