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观点分析 > 宏观 > 正文



新闻专题
- ST越穷越光荣
- 彩电烽火燃到何时
- 钢铁业--中流砥柱?
- 聚焦科技股
- 沪深股市2000中报
- 中国经济景气报告
- 关注综艺股份
- 每日盘后解答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指日可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8月22日 09:14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近期,央行已公布利率市场化的整体计划——3年实现利率市场化,继而又在刚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进一步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范围,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显然,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一段时间以来,利率市场化被专家学者们一致看好,而政府却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金口难开。只是到了最近,这种局面才被央行行长戴相龙打破。他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将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坚持渐进改革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在3年时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

  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好时机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一般资源相类似,作为具有通货性质的特殊资源,资金只有在市场定价的条件下,才能根据价格信号所反映的供求关系,实现自身及其所代表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进而产生最佳效益。

  未来几年,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将是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的内在要求。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已有相当的基础。我国利率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9年,主要是调整利率水平;1990-1992年,主要是调整利率结构;1993年至今,主要是进行利率机制的改革,使利率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我国的汇率改革是在1994年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已于1996年12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以上这些改革,预示着中国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一直没有停止。

  因此,目前正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较好时机:(1)近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的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2)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拆借市场利率。此后,金融债券也开始走向市场,放开国债市场利率。(3)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看,放松利率的条件基本具备。一是物价持续走低;二是资源相对过剩,三是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的增强。

  放松利率管制,既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要求,也是我国金融界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界缺乏管理利率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的经验,与外资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不失时机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能够给予国内金融机构一定的探索与适应时期。

  放开利率分步走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上述两个完满条件,所以必须采用渐进式。韩国、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渐进式利率自由化,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保持了对利率的灵活管理。即使是美国和日本的利率自由化也不是一步到位,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所以,这些国家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利率自由化。而智利、阿根廷、乌拉圭、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土耳其等国都在很短时间内进行利率自由化,除马来西亚外,其他国家都失败了。

  我国利率改革应循序渐进。在外币利率改革上,可考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会议成员共同设定和调整外币存款利率,并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在人民币利率改革上,应继续放宽贷款利率的浮动权,由金融机构灵活确定相应期限结构的利率水平。

  实际上,中国分步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在推进。今年1月份,戴相龙就表示,中国将在今年按部就班开展利率改革计划,先放开农村,后放开城市;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

  4月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召开,做了最新的步骤表述: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我们已经可以基本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脉络。并承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紧接着在随后几个月,调高了外币存款利率,做了第一步动作。

  近期戴相龙又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利率市场化的整体计划——3年实现利率市场化,继而又在刚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进一步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范围,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利率应该市场化的趋势,很早经济管理部门就达成共识,概括其应实现的理由无非三句话,“总量不准,公开市场业务难做,利率不放开则无效。”

  央行传统的做法是控制货币总量,但从过去的经验和美英等国的实践看,以货币供应为目标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不能反映货币的实际需求。比如你想运用货币扩展政策,加大了货币供给,但这个信息不一定被微观主体感受到,总量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反而下降,冲销了扩张政策的效果。也就是说,你也许可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你不可能控制货币的需求量,这样最终你还是不能控制住货币。所以利率成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74岁的格林斯潘正是凭借着利率这一手段将美国经济调节得不温不火,从而成为美国经济的英雄。

  央行也多次用公开市场业务的办法,与商业银行做国债交易来调节基础货币。不过,发国债容易回收难。在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并不想把国债卖给央行,因为商业银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国债都比较保险。而且各商业银行的国债并不多,如建行国债只占总资产的8%。

  剩下来就是利率调整了,七次降息后的无效尴尬人们还记忆犹新。并且国内调控的主要是市场利率,即银行同业间及与证券机构之间的拆借利率。市场利率与投资者的关系并不紧密,离老百姓就更远。

  关键在于放开贷款利率

  中国现在的利率结构呈现出两头固定中间变动的格局。即央行控制着两头再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率,放开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目前浮动的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交易规模较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再贷款利率由央行控制,不能也不必市场化,因此,利率市场化的选择就只能从另一头进行。由于目前放开存款利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放开贷款利率。笔者认为,中国各商业银行目前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可在央行基准利率上下10%范围内波动,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则最高可上浮30%。

  放开贷款利率,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完全放开,不加任何限制,这是一种真正市场化的办法;二是规定利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三是规定利率变动的幅度。二三两种办法在一定范围内都实行过,是一种半市场化的方式,局限性较大。因此,最好的选择也许是采取第一种方式。

  当然,利率市场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将资本项目开放问题、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汇率自由化等综合考虑,还要考虑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周期等因素。正如戴相龙所言,这种全面开放必须考虑中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必须是有理论、有政策、有步骤地进行。魏中锋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报道
格林斯潘:华尔街预期利率不变 (2000/08/20 08:50)
本周三十年期抵押贷款最低利率:7.21% (2000/08/18 09:22)
日本央行宣布结束零利率政策 (2000/08/12 03:03)
亚洲汇市:市场关注日本银行的零利率政策决议 (2000/08/11 16:07)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俄罗斯核潜艇沉没北冰洋
马明宇登陆意甲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千年奥运 精彩珍藏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财经频道主编信箱
电话:010-62630930--3380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