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另眼相看联通上市

2000年08月01日 15:21  IT经理世界 

  6月21日、22日,“中国联通[微博]”分别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存托凭证,代码CHU)和香港联交所(代码762)挂牌上市,因筹资规模空前、股价表现不俗而让市场为之一振。

  据介绍,联通此次在香港公开发售24.6亿股,每股15.58港元,香港散户公开认购超额2至3倍,全球配售及公开认购超额4倍,筹资总额超过60亿美元,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筹资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亚洲地区有史以来除日本以外的最大型的上市项目;此外,联通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很不俗。6月21日,联通存托凭证在美上市首日开盘价22美元,随即上冲至24.625美元,最后收于22美元,比发行价高出10.17%,当日成交量达到4815万股;次日,联通股票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在大盘下跌200多点的情况下,却能逆势上涨8.9%,以16.8港元报收,成交额达到35.12亿港元,约占当日港股总成交额的三分之一,让市场人士叹为观止。

  有关数据显示,自1997年8月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恒生中国公司指数(HSCCI)从1997年最高4700多点一路下行,最低曾下探至700点左右,随后开始漫长的盘升过程,最高也只恢复到1800点附近。作为晴雨表,HSCCI清楚地表明,红筹股和国企H股在海外上市从1997年开始已经步入低谷。无疑,此番联通成功上市给沉寂多年的红筹股和国企H股打了一针强心剂。于是,紧接着就有消息传出说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的大陆石油、石化类公司和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银行类公司也正在积极准备赴港或在美、港同时招股上市,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国企赴海外作竞争性上市的担忧。

  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联通成功招股上市除了受惠于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加入WTO外,更多地是源于其个案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作为网络基础和综合电讯服务商,联通所从事的行业在中国发展十分迅猛,其发展潜力和利润空间为外商投资者所看好。而且联通招股上市在时间上和全球投资热点从互联网转向网络基础设施这一形势相吻合,这一点从联通上市前中国电信[微博]的成功招股以及在美、港两市的强劲表现看得清清楚楚;第二,联通特殊的“中中外”问题使得此次招股上市格外引人注目,公司通过发行“优先认股权证”来解决这一问题又在客观上对联通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联通成功招股上市,和黄和大摩(摩根斯坦利)的支持和托市功不可没。资料显示,上市之前,和记黄埔和中国联通即宣布结成策略联盟,双方协议在内地成立一家合作企业,其业务将覆盖全国,主要提供电讯咨询以及网络规划设计、运营维护、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由和黄收购联通IPO中价值4亿美元的股份,此举一方面为和黄进入中国电讯市场打开了通道,同时也为联通招股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市场基础。此外,市场注意到,在联通上市首日,作为其主承销商之一的摩根斯坦利曾大量入场支持,并于近期调高中国红筹股在摩根斯坦利指数(ChinaFree Index)中的权重,如此一、二级市场的鼎力扶持,胜券在握也就不足为奇了;第四,联通在一、二级市场的上乘表现还和其开发出第三代移动电话技术标准TD-SCDMA以及将被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等种种市场传言分不开。总之,此次联通招股上市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其成功经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其他公司借鉴是值得掂量的。

  其次,经历过金融危机和“广信”、“粤海”事件后,海外市场尤其是香港市场对内地航母型国企上市融资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尚待检验。众所周知,1997年,香港市场曾掀起了一股红筹股和H股的投资高潮,包括中国电信、北京控股在内的多家大型红筹股和16家H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招股上市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在许多经济学家为“宏观好、微观差”寻找理论依据的时候,金融危机发生了,“广信”和“粤海”的债务危机也随之浮出水面,红筹股和国企H股的招股上市很快便遭遇“寒冬”,包括联通和中海油在内的多家大型国企被迫推迟了上市计划,中海油的上市路演甚至因其时的国际市值比公司预期要低30%而自动中止。所有这些都表明,香港市场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其脆弱性和波动性就会随之出现,联通上市不可能改变这一点。而转眼中国“入世”在即,近期内对中国经济、对香港股市是福是祸,冲击到底有多大,谁也讲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谁能说清楚香港市场对国企筹资的承受能力?!这是其一。其二是“广信”和“粤海”事件的影响短期内恐怕难以消除,而近年来在港上市的46家国企和红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市场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运作透明度不高,政府干预使得经营也难以预测,加上近期互联网泡沫破灭,“资本”天然的“逐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偏好会使得投资人对投资国企股票更为谨慎。联通借助天时、地利和人和成功上市了,而中海油仍在延后,谁能保证下一只国企航母也同样幸运?!

  再次,国企竞争性上市的“先天不足”使人们对香港市场的未来走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据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底,中国内地共有46家国企和红筹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筹资总额达到290亿美元。至6月底,在香港5家市值最大的公司中,红筹国企占了2家(中国移动[微博]和中国联通),其中中国移动以超过9000亿港币的市值位居榜首。又据美林集团预计,2000年香港市场将有约250亿美元的新股上市,其中绝大部分将来自中国内地。如此发展,美林预计未来12个月,中资企业的股票市值在恒生指数市值中的比重将上升到35%。内地公司在香港股市的影响已不容小觑。但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公司质量和信息披露。而截止到目前,在港上市的中资公司大部分采取的是剥离重组、分拆上市的办法(联通也不例外,见图表三),在运行机制上还远未理顺,在产权和控制权分配格局上和政府部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清、管理松弛”等国企病在中资公司中同样都有体现。这些“先天不足”问题带到香港市场来,很容易让人自然联想到国内A股市场的情况:利润操纵普遍、庄家为所欲为。长此以往,市场的公信力何在?投资者的信心何在?一个很可能会失去投资者的市场,能不让人担忧吗?

  最后,笔者想强调两点:第一,对于联通成功上市大可不必欣喜过度,它仅仅是一个个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企业能否成功上市关键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素质,包括产权结构、业务前景、财务基础和管理团队等等。一窝蜂赶趟儿上未必好。香港1997年的红筹股热、国内A股1997年的大规模扩容和最近的互联网狂潮骤然降温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工”,踏踏实实把企业做好了,把基础打牢靠了,上市是迟早的事;第二,招股上市只是企业成长战略中的一环,而不是全部。最近一些年来,相当一部分内地企业把上市融资当成了“主营业务”,而忽视自身的产业基础,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资本是逐利的,投资人的耐心也是有限的,经历一段时间得不到回报,投资人就会“用脚投票”,利益最终受损的还是企业自己。Boo.com破产、亚马逊[微博]受困、以往国企赴外上市的“一捶子买卖”等都是佐证,希望这样的故事不要再重演。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网购7日无理由退货将增加限制 运费自付
  • 体育NBA-霍华德15+17火箭4连胜 视频
  • 娱乐传崔永元正式离职央视 李咏:我也听说了
  • 财经人社部:望参保者自愿延长养老保险缴费
  • 科技智能家居:一个广阔的硬件创新市场
  • 博客翟华:日本人羡慕中国人英语水平高
  • 读书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高岗为何绝望自杀
  • 教育内地生香港死亡遭污蔑被骂蝗虫 国考报名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
  • 张五常:科斯与我的和而不同处
  • 姚树洁:中国继续充当世界发展引擎
  • 张捷:从粮食角度理解当年柬埔寨灾难
  • 叶檀:指责星巴克暴利是愚蠢行为
  • 陈虎:央企副总年薪千万依据何在
  • 赵伟:上海自贸区比当年深圳特区难做
  • 钟炬:南沙新区有望成为改革排头兵
  • 马光远:诺奖得主希勒不懂中国房价?
  • 张庭宾:中国楼市泡沫最晚2015年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