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7月27日 17:38 南方周末
------“中国第三汽车集团老总答记者问” 记者:三汽集团打算生产什么车? 三汽老总:私人用经济型家庭轿车。 记者:价格定位在多少? 三汽老总:人民币10万元,但不排除由于成本等原因价格上浮到20万元。 记者:这样的价格老百姓买得起吗? 三汽老总:价格低了我们喝西北风? 记者:你们和一汽二汽等存在竞争吗? 三汽老总:都是国家企业,谈不上竞争,大家分一口饭吃...... 民间对中国汽车业的失望积累多年,民怨鼎沸,其中最为难以理解的是为何国产轿车价格如此之高?凭什么拿着美国十分之一的工资,买同样的车,却比美国贵2--3倍? 汽车三商的答案是现在的汽车基本无钱可赚,理由是我们的功动力虽然便宜,但形不成规模,产生不了规模效益,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如此程序化的表白和无关痛痒的解释,在通用别克的巨大成功面前,不但无法获得市场认同,反招致市场人士针锋相对的诘问。 据公开披露的消息称,上海通用别克投产当年就获巨额赢利,被作为中美合作的典范,产量尚未达标,2万辆就赢利6亿元。照此推算,利润率高达16%,12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到2005年即可全部拿回。 正因为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地上马汽车,为什么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大小小整车厂114家之多。 关于规模经济,一位观察人士更进一步质疑道:“我的理解是:卖得不多,所以很贵。我想问一句,如此之贵,如何卖得多?况且,以桑塔纳今年23.1万辆的规模,还算形不成规模?据我所知,汽车生产规模超过15万辆时,生产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对于汽车,我是外行,揪光了头发也弄不懂--国外大汽车集团开发设计一个新产品的费用动辄几亿美元,车还是那么便宜,为什么我们既没有设计开发的费用,劳动力成本又低,产品也有了规模,成本还会那么高?” 坚决不降价的理由之二是,降价不会使消费者的实际购车成本大幅下降,于事无补,因为“不合理的收费使消费者苦不堪言,有些地方甚至与车价相当,降两三万究竟能不能启动令人怀疑。” 有一个细节莫名其妙地被很多市场人士忽略了。去年上汽集团以优惠价---总价(包括车价和牌照等)低于市场3万--4万元的价格内部销售了1万辆桑塔纳系列的轿车。 如果汽车降价3万,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汽有费税、购置附加费、城市增容费等各类收费,一般来说占车价的30%--40%,即可少交0.9万--1.2万元税费,两项相加,消费者的实际购车成本大致下降3.9万--4.2万元左右。 因此有人一边背诵着营销学鼻祖菲利浦.科特勒的经典名言:“品牌忠诚度是靠不住的,两分钱降价就能抵销。”一边建议汽车官员和车商最好在百忙之中抽出点空来,认真研究一下车价与车市的辩证互动关系,并且要以量化的方式。比如说车降价1万,需求可以增加多少?平均成本降低多少?降2万、3万呢? 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去年上汽那批优惠车,如果不降,究竟有多少人会去购买值得怀疑。 此前家电业的腥风血雨大浪淘沙是个很好的行业案例,正是一波波血流成河的厮杀成全了消费者的幸福生活。对那购私家车的消费者来说,道理非常简单:你厂商表现得好就给你掌声、鲜花还有大把的银子,你表现不好就一边玩去,和家电没什么两样。 对真实成本的探讨,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保持着暖昧的沉默。那水究竟有多浑无人知晓,但是在浑水上之上升腾而起的一股怨气却吐音清晰---都是媒体“误导”惹的祸。 这一派的观点认为,轿车市场的疲软并不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因素造成的,而是一些有影响的汽车专业报刊,不负责任地编造市场趋势,最终导致占中国轿车市场69%的私家车和出租、租凭的轿车销售严重萎缩,甚至有人把这些媒体比喻为“叛军逼宫”。 这一逻辑推导出的最后结论有些杀气腾腾,先是警造这些媒体“亡羊补牢并不太晚”,继而指出如若不然,“误导用户的媒体很可能进入经营困境”。 纵观中国商战史,这一类最后通牒式的战斗檄文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只是媒体真有这等排山倒海的力量吗?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