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界,利率市场化的提法已口熟能详,被专家学者们一致看好,而戴相龙近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又从政策上最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实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诸多因素看,目前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较好时机,如:物价持续走低;资源的相对过剩;银行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力在不断增强;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的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得到统一;金融债券开始走向市场等等。
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资金流通渠道是否畅通、利率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都有可能制约利率市场化的有序推进过程。但无论如何,利率市场化都有如弦上之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就利率改革问题发表了讲话。他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将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坚持渐进改革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
放开利率分步走
实际上,中国分步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在推进。今年1月份,戴相龙就表示,中国将在今年按部就班开展利率改革计划,先放开农村,后放开城市;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
4月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召开,做了最新的步骤表述: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我们已经可以基本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脉络。并承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紧接着在随后几个月,调高了外币存款利率,做了第一步动作。
资金利率应该市场化的趋势,很早经济管理部门就达成共识,概括其应实现的理由无非三句话,“总量不准,公开市场业务难作,利率不放开则无效。”
央行传统的做法是控制货币总量,但从过去的经验和美英等国的实践看,以货币供应为目标是行不通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不能反映货币的实际需求。比如你想运用货币扩展政策,加大了货币供给,但这个信息不一定被微观主体感受到,总量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反而下降,冲销了扩张政策的效果。也就是说,你也许可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你不可能控制货币的需求量,这样最终你还是不能控制住货币。所以利率成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美联储的利率调控就是这样做的。
央行也多次用公开市场业务的办法,与商业银行做国债交易来调节基础货币。不过,发国债容易回收难,在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肯定不想把国债卖给央行,建设银行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债从银行的任何角度看,都比较保险。而且我们的国债并不多,只占总资产的8%,谁还好意思把这点保障拿出来卖。”
那么剩下来就是利率调整了,七次降息后的无效尴尬人们还记忆犹新。1年期存款的名义利率已经到了2.25%,名义利率已经基本降到谷底。尽管通货膨胀率是3%,实际利率是5.5%,但一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不可能再低,活期存款利率已经只有1.9%。并且国内调控的主要是市场利率,即银行同业间及与证券机构之间的拆借利率。市场利率与投资者的关系并不紧密,离老百姓就更远。
问题已经很明显:怎样让利率市场像改革后的产品市场一样有效?
两头和中间
中国现在的利率结构呈现出两头固定中间变动的格局。即央行控制着两头(再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率),放开折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目前浮动的折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交易规模较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再贷款利率由央行控制,不能也不必市场化,人民银行研究局谢平博士认为:“利率市场化的选择就只能从另一头进行。由于目前放开存款利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放开贷款利率。”
放开贷款利率,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完全放开,不加任何限制,这是一种真正市场化的办法;二是规定利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三是规定利率变动的幅度。二、三两种办法在一定范围内都实行过,是一种半市场化的方式,局限性较大。因此,最好的选择也许是采取第一种方式,如果要选择第二、三两种中的一种,则希望上限不要定得太低,下限不要定得太高,活动幅度不要定得太小,否则,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不大。
专家普遍认为,现今的通货紧缩状况,最适宜放开利率。相反,如果是面临通货膨胀,价格普遍看涨,这时放开利率,就会推动通货膨胀,造成宏观上的经济恐慌。
“我们三面受挤”
民生银行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像他们这些中小银行是三面吃紧。一个是坏帐问题,从比例结构上看,中小银行也有百分之十几。“去年工农中建搞了一万亿的坏帐剥离,听上去是AMC(资产管理公司)托管,会不会财政注销?而我们的坏帐谁管?”第二个是WTO下的外资银行竞争问题。WTO开放,银行内部人士管现在的作法叫125政策,第一年老外对全体中国自然人和法人做外汇业务,第二年可以对所有中国法人做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则可以对所有自然人做人民币业务。而外资进来对四大银行影响不大,但中小银行市场份额不能保证,刘先生说:“我们有一大部分客户是与外资企业关联的处在生产环节下游的中小民营企业,从他们的资金安排效率上看,他们可能更喜欢选择外资银行的信用贷款。”最后,又新添了利率改革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少数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存款重新出现向大型国有银行集中的趋势。这是由于在利率管制条件,存款的收益(利率水平)是相同的,而国有大银行的风险更小。“如果不解决银行本身之间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只要四大银行稍微压低利率,客户都跑到四大银行去了。”
办法有多少
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思路国家也提了两条,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是工农中建不想参加,如果四大银行不进来,保险金数目就不够,对中小银行也不公平。四大银行参加存款保险,他们认为是等于让他们出资救助中小金融机构,因为他们存款余额很大,要支付很多保证金。二是中央银行给了中小银行一大笔贷款支持或者鼓励上市,鼓励增资扩股,鼓励增设分行,但是不一定能取得效果。一位研究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现在有8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资本的积攒难以做大,形不成网络,没有规模效益。我们的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一个城市里,比如江苏省有五六个商业银行,它们是否可以合并为一个省银行?外资银行来了是否会把我们的银行买下来?四大银行拆支行,从农村往城镇撤,我们怎么补上?这些方面都是空白,不知道怎样做”,银行上市,直接融资热闹劲有没有个止境?银行上的太多能保证金融板块持续走强吗?“我们没底。”
还有个问题,利率放开以后有没有长期的收益曲线?即利率整体标准,市场化国家都有一个长期国债收益率,它是倒挂在存款收益率上的。不久前,国家财政部招标了第二期国债,招标的利率结果很奇怪,是在银行一年的存款利率基础上增加0.55个点。国家已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把国债收益率挂在存款收益率上。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利率基准线,不能形成长期利率曲线结构,反贴过来,现在的利率就会乱。而美国有一条国债收益率基准线,大家的利率向它靠,它的风险是0,在它的基础上加了几个点,还是减了几个点,体现出了曲线结构和风险结构。中国必须有一个基准。现在是以银行为基准,因为工农中建在国债招标上是垄断的,垄断的结果是它出多少价是以自己的成本为基础的,它自己的成本就是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会在一段时间内破坏部分中小企业的原有融资处境?
“我们对以后一段时间里的压力感到担心。”福建兴业银行研究部门的刘先生忧心忡忡。在接受记者关于“利率市场化”采访时,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态度:利率市场化的早期效果带来的是对中小银行的压制,并且会冲击与这些小银行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小企业。“中农工建管着70%的存贷款和80%的人民币结算业务,四个资产管理公司对其1万亿坏帐做了剥离。贷款利率要是浮动放开,没法全面反映其资产负债的总体情况。它们只要稍微压低贷款利率,我们根本没还手之力。”
福建兴业银行另一位王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很多民营小企业已经熟悉了我们的一些方式,这种信赖转换的关系比同等情况大银行做要更有效。大银行放贷款,无非看中两个,隐含政府承诺的信用和资产抵押的信用。即使对待不同变化情况的中小企业,他们也倾向于用对付国有企业的办法来给小企业融资,做的很死,只盯着抵押的不动产,看不到小企业良好而快速的现金流变化。”
福建兴业银行曾做过自己内部的信用统计方法,表面上用企业的抵押资产放贷,实际上只是一个幌子,合同里没有实际的抵押内容。这种大胆的做事方式源于银行对该企业的认知较深。“我不相信大银行会有多大兴趣和把握也这么做。”
利率市场化是一条非常澄明的经济原则,只是当我们奋力游过去,需要测量一下水速,捂住耳朵避开水妖的那些唆使人鲁莽的“无技巧无平衡”的自由原则之歌。(记者唐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