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从降价开始

2000年07月26日 14:31  信息时报赢周刊 

  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最近由药品降价而揭穿的药品暴利黑幕可谓是触目惊心: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某记者与一购销员在某药品批发公司以1.92元和7.2元的单价分别购得环丙沙星和胸腺汰一批,转手就是每盒5元和21元的价格卖给了医院,而该医院病人处方上的这两种药的价格分别是每盒11元和89元。就药品的制造者而言,其成本一定在1.92元和7.2元以下。从不到7.2元上升到89元,什么叫暴利?在这里可以找到活生生的答案。

  分析这一畸形市场后可以发现,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极度的不正常现象。由于高额利润,制药厂可以想方设法提高药品的出厂价,就公对公来说,请物价局为产品定高价当不是难事,就私营制药企业来说,打通关节,使自己的产品定个高价想必也很容易,有利润保证,在灰色交易下似乎没有办不成的事。由于高额利润,医院哪里顾得上医术、医德?不久前曾有新闻说,某医院光是一年的药品回扣就为职工盖起一栋宿舍楼,有这样的好事,谁还会拒绝药品高价?

  分析市场还可以发现,相对于只能相信医生由医生代行选择权的为数众多的病人而言,从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的整体渠道里处于封闭状态之中的,或者说,以生产者、医院为一方与病人也就是最终消费者为一方的博弈双方中,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制药厂和医院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完全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显然是一场极不公平的游戏。尽管制药厂之间有竞争,医院之间也有竞争,但这又是另一层面的竞争,其争来争去的后果不是价格的整体下降,而是整体价格的上升。封闭的市场最终导致了这种怪现状的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据知情者透露,目前医院用药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医院用药的80%以上又来自外资或合资企业,在北京市,这个比例可达到90%。这些国外企业凭着丰富的营销经验和对中国医疗制度、医药市场的分析了解,用高额回扣占据了药品市场的制高点,因为这一点,在国外属正当营销人员的"医药代表",到中国之后就演变成了扰乱市场的祸首,而目前的制度对这一现象竟无能为力。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最终靠的是自己的产品,产品创新就是企业搏击市场的唯一依靠,高额的利润恰恰是削弱创新的害虫,它腐蚀着企业创新的动力。迄今为止,每年由本土制药企业发明的国家一级新药屈指可数,而国外的制药巨头每年都以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投入领世界之风骚,本土企业只能以低级的仿制苟且偷安,在这样的形势下,暴利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同样的道理,一个医院的实力应体现在医生高明的医术上,但一个教授级的医生看一个病号只有7元钱挂号费,医生知识的价值、医术又体现在何处?高额的利润在这里又成了扼杀医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黑手。

  这样的现实不禁使人想起那个青蛙与温水的实验,制药厂和医院就泡在利润的温水中,一旦温水变成沸水,青蛙们何去何从?

  在这个市场个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要素,这就是政府监控的缺位,不能说这个市场没有规则,政府已规定了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利润比例。但监控远非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个高效而又有力的过程,就现状来看,至少在药品市场上,政府的失职是明显的。

  而归根结底,这个市场的病根还在医药合一的制度。只要这一制度的改变,游戏规则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其枝节性的变革也是枉然。医疗、药品、检查分开才是这个市场走向健康之路的良药,这种模式并非远在天边,在我国的香港特区就是如此。

  希望还是存在的,已经形成的OTC市场和今年6月份开始的药品降价就是透进这个市场的阳光,医药分家也已不再是坚冰一块。当然,入世在即,对这个市场的主体各方来说已没有更多的时间。

  (李伯云)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网购7日无理由退货将增加限制 运费自付
  • 体育NBA-霍华德15+17火箭4连胜 视频
  • 娱乐传崔永元正式离职央视 李咏:我也听说了
  • 财经人社部:望参保者自愿延长养老保险缴费
  • 科技智能家居:一个广阔的硬件创新市场
  • 博客副教授:北京马拉松选手随地撒尿的苦衷
  • 读书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高岗为何绝望自杀
  • 教育内地生香港死亡遭污蔑被骂蝗虫 国考报名
  • 黄祖斌:中国没有征收遗产税的基础
  • 张五常:科斯与我的和而不同处
  • 姚树洁:中国继续充当世界发展引擎
  • 张捷:从粮食角度理解当年柬埔寨灾难
  • 叶檀:指责星巴克暴利是愚蠢行为
  • 陈虎:央企副总年薪千万依据何在
  • 赵伟:上海自贸区比当年深圳特区难做
  • 钟炬:南沙新区有望成为改革排头兵
  • 马光远:诺奖得主希勒不懂中国房价?
  • 张庭宾:中国楼市泡沫最晚2015年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