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之所谓财富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财富制造者的企业家;二是作为社会财富本身的企业家。善待财富,就是善待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
一个国家的强盛,其实就是由一批强盛的企业造就的。在西人眼中,企业和造就企业的企业家是全社会最值得尊重的人,因为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改变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他们是时代的英雄。
企业家是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美国人内森·罗森堡和小伯尔泽尔在《西方致富之路》中对西方经济增长的历史所作的总结中,其中一点就是组织管理活动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而很显然,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下,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人手里产生出来的效果迥然不同?这就是企业家的价值所在,因为他们在同等的条件下,可以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
经济学研究的是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国家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于是乎便出现了"拍脑袋上项目,拍胸脯要贷款,拍屁股走人"的中国式笑谈,而最近几年来,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流力量。从"有益补充"到"组成部分"再到"重要组成部分",足见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经济中地位之举足轻重。但就是这样一批力量,仍然免不了要遭受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待遇,包括来自某些政府部门的管卡压,来自民间的有色眼光和来自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集体无意识;二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本所有者的政治歧见。
在写《中国民营企业的反省年代》一书之前,经常很惶惑,现在社会环境这么好,民营企业如沐春风,为什么有的民营企业家仍噤若寒蝉,谨小慎微。及至与许多民营企业深度接触后,才发现他们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自身管理、投资失误、自身观念束缚等问题。前两年不是还有人大代表提出修宪问题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保护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谁来保护私有财产呢?谁能保证"打土豪,分田地"的一幕不会重演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赢》周刊对民营企业家生命安全的关注似有超前和过激之嫌,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忽视暴力现象背后的汹涌暗流,不能忽视可能导致民营企业家生存环境恶化的社会毒瘤,如果这样一些本原性的东西不解决,暴力只会愈演愈烈。
几年前,我曾狗尾续貂,提出"让一部分人先享受起来"的口号。这是一个花钱即爱国的年代,一部分人先享受起来,社会消费水平才能水涨船高;一部分先享受起来,才能剌激另一部分人奋起直追,从而带动全社会进步。
如果我们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财富和它的创造者、持有者的话,我们的心胸也许会豁然开朗。忘了是谁说过一句话,资本家生产面包绝不是为了慈善。但我认为仅此也就够了,只要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吃上了价廉物美的面包,管他资本家挣了多少呢?刘永行等人的自白"企业做大了以后,企业家的资本就变成了社会资本"绝不是自谥。
再往俗里说,其实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活得也挺不容易,以我所见,他们并不比我们普通老百姓活得舒坦,段永平曾对我们说,"傻B才做企业",这也绝不是矫情。
善待财富,实际上是善待我们自己,因为,全社会的进步和幸福是每个个体进步和幸福的前题。对于维系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企业家,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他们的财富乃至社会地位耿耿于怀呢?
(熊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