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7月24日 14:32 中国经济时报
7月,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先后宣称将调整电信资费,这使得电信资费的改革又引人注目起来 7月14日,在中国电信总经理周德强率其所有部门以上负责人出席的媒体见面会上传出消息,中国电信计划全面调整电信资费。这给本季炎热的夏日又增添了一点热度。 这次见面会是周德强出任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以后第一次正式与众多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电信通报的一些未来的工作计划。又成为一轮争议的焦点。 中国电信抛出“烫手山芋” 如果单单是降价,也许在得到有关部门批准以前,中国电信不会贸然提前透露这一信息,但这次调整资费,事实上是有升有降。 周德强在会上首先通报了降价的打算,他介绍说,中国电信拟将国际话费一次性降低50%,与此同时,国内长途话费也将总体上削减50%,国内长话中的4级收费标准(根据通话地区距离的远近而划分)改为单级收费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拨打国内长途,无论拨往何地,都按同一标准收费。这一标准初步定为0.6元/分钟或0.7元/分钟。 这一部分的调价打算,在媒体公布后受到公众舆论的极大欢迎,互联网上有关中国电信将调整资费的信息迅速增加到上百条。但是,与之同时公布的有关市话资费调整的计划却受到一致的质疑和反对。 周德强在会上透露,中国电信有意将市话计费单位由原来的3分钟一次改为1分钟一次,收费标准由原来的每3分钟0.18元调整为每分钟0.10—0.12元。他说,根据中国电信的统计,目前通话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用户使用次数占60%,不超过两分钟的占30%,只有10%左右的用户使用次数超过两分钟,因此,虽说单位时间收费上涨,但总体而言,用户的负担不会增加。此外,郊直话费将由原来的每分钟0.30元降为0.20元。 周德强还补充说,中国电信还拟收取“呼叫建立费”,即每打一次电话都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与通话时间和是否长途都没有关系的服务费用,初步设想是每次0.10元左右。 周德强解释说,消费者每打一次电话,电信部门都要动用许多的网络资源去为建立这一次电话服务,这一过程极其复杂,其成本比维持通话要大得多,收取这一费用是国际惯例。 对于这一部分的涨价计划,公众议论纷纷,认为中国电信是在明降实升,甚至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其进行挖苦、讽刺。也许中国电信早已认识到所谓有升有降的调整有难度,此前,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张继平曾对记者表明过对此的担心。不过也许正由于此,中国电信才会在有关主管部门还没有批准的时候便预先披露这一计划,让各方面有一个预热的过程。 中国电信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次调整,降价是主要的。据称,中国电信事实上为此次调整资费预备了300亿元的减收代价。 周德强对此似乎有深刻的认识,他说,用户并不会因为资费下降而增加通话次数和延长通话时间,中国电信要提高业务量就必须加大放号数量,提高服务水平。周表示,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电信今后还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减负增效,转换机制”,使中国电信的服务变得更加周到。 中国移动跟进调整 手机单向收费尚无定论 就在人们还在对中国电信的资费调整计划褒贬不一时,7月20日,中国移动宣布,全面下调12项手机资费。 这次下调将取消多项业务项目的收费。它们是取消人工漫游的登记费、被访问局系统占用费和人工漫游话费;取消话机代维手续费、更改用户名称手续费和转让过户手续费。另外,中国移动还向所有“全球通”用户免费开放呼叫保持、呼叫等待和呼叫转移等功能,取消原功能登记使用费,其中呼叫转移通话费由原来的每分钟0.4元下调为每分钟0.1元。 这次还将下调基于短信息平台的5项业务收费。其中移动秘书采取包月制,每月10元至30元;短消息业务每条收取0.1元,而且无需申请,对所有“全球通”用户都开放点对点收发短消息功能;信息点播业务中的话费查询、E-mail通知等业务免收任何费用,其他服务改为单向收费,即用户发送的信息查询不收费,用户接收的信息按每条0.1元收费;手机银行业务每条信息也收费0.1元;对集团用户的特殊业务,将只向集团用户收费,对手机用户不收费。 尽管消费者对中国移动的姿态表示欢迎,但人们最关心的手机单向收费问题,中国移动此次并未涉及。 今年早些时候,记者曾就此采访过信息产业部的有关官员,曾得到该方案正在征求各有关部门意见,很快就可能实现的答复。 但随之媒体又相继报道了“实施手机单向收费有难度”,以及“有消息称手机单向收费方案被否决”等。 北京邮电大学梁建雄教授在分析手机单向收费所面临的困难时说: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其一,对手机单向收费的认识不一致。目前国际上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欧洲采取的是双向收费,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则是单向收费。其二,单向收费并不是简单地把费用砍掉一半,而是意味着其他方面资费的调整。比如,固定电话打给手机的费用将会提高,据测算每分钟可能增加两角钱。这样就意味着把这部分费用转嫁到固定电话用户身上了,一般而言,固定电话用户的收入要比移动电话用户低,这种做法难免有“劫贫济富”的嫌疑。而且固定电话增加的费用还有一大部分将转嫁给机关、企事业单位,无形中会增加政府开支。其三,固定电话的应用软件要进行相应改变,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其四,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国联通来说,单向收费将可能使其损失一大笔收入,对它的成长不利。 资费改革,绕不过去的坎 就在中国电信计划全面调整电信资费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新闻报》报道说,信息产业部官员表示,邮电进行政企分开的改革后,中国电信现在只是一家企业,企业对调价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电信资费价格,最后要由政府确定。 无论中国电信的这一计划能否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人们都清楚,资费改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今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的李晓东曾在本报撰文———《电信资费改革存在六大问题》。 文章写道,首先,电信业缺乏根本性法律依据,电信资费政策存在着随意性偏大的现象。 纷争多年的中国电信业根本大法k k“电信法”至今仍待出“闺阁”,致使大量的管制政策都来源于法律规范效率较低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其二,电信业缺乏透明的成本核算及监督机制,资费政策水平严重偏离经济规律要求。 文中分析说,在电信发展的起步时期,国家为加快发展速度,给予电信部门包括制定高额资费标准在内的种种优惠政策,一方面确实达到发展电信事业的目的,但另一方面电信部门依靠垄断定价,制定出远高于经营成本和国际水平的资费水平。由于缺乏透明的成本核算及监督机制,维系高额资费水平便成为其获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其三,中国电信业长期实行高度行政垄断,一方面使高资费水平得以维系,另一方面也“弱化”了电信业的竞争力。 其四,长期采取不合理的资费结构与计费方式,政策上又缺乏重实效的改进,造成“电信部门既没有公民、纳税人、消费者有权公平地、充分地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及其派生福利的意识,也没有消费者有权要求享受合理的通信消费的概念”。 文中举例说,比如,电信部门一直以3分钟作为市话计次收费单位,据一份调查显示:该法与分别按1分钟、10秒和1秒钟为计费单位计费相比,电信部门从用户身上获取27.8%、41.1%、44.4%的“额外收益”,一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多收取50-99.6亿元。这一做法连国家价格制订部门k k国家计委价格司的有关人员也认为违背公平原则。 其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信部门仍坚持垄断定价行为,资费政策未能立足于促进市场发展,激励竞争机制的形成。 其六,现行资费政策不利于新技术应用和新业务开展。 为此,李晓东提出“入世”后中国电信资费改革的政策取向:1.“入世”意味着中国必须接受WTO基础电信协议,承诺电信业对外开放,这使中国电信业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势必面临着严峻挑战。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已经转换为宏观调控为主,电信资费政策必须立足于促进市场发展,激励竞争机制的形成。 3.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电信资费政策应着眼于:加大资费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国内电信企业市场占有率。 4.将资费改革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配合起来,协调运作。 5.资费改革政策必须体现技术发展趋势,鼓励新技术应用,促进电信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6.尽快促使“电信法”出台,以使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具有法律依据,是资费标准的制定避免部门利益、资费收取合理规范的根本保证。 今年6月,《光明日报》刊登了信息产业部有关官员的文章———《如何看待电信资费结构调整》。 文中分析,目前我国电信资费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文章说,长期以来,我国电信业实行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交叉补贴的发展政策,即国际业务收入补贴国内业务,长途业务收入补贴本地业务。这样做,是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了国内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利益,对电信业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也是电信普遍服务原则的具体体现。据统计,1998年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补贴高达112.3亿元,其他业务对本地电话和电报业务的补贴高达105.8亿元,城市电话对农村电话的补贴也相当可观。由于这一原因,电信资费中出现了长途、国际偏高而本地资费偏低的结构性矛盾,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交叉补贴的逐步取消,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 文章进一步阐述,电信资费的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电话资费中。我国电信业在大发展初期实行的是高初装费、低使用费的政策,这也是考虑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承受能力的。这些年,随着技术进步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初装费大幅度下降,而使用费(即月租费、通话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使得电话费收入减少,难以承担成本支出,本地业务的亏损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解决资费结构性矛盾,进行有升有降的调整势在必行,但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一般来说,消费者对资费下降是欢迎的,但对于提高资费则很难接受,特别是本地电话使用费,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广大工薪阶层的切身利益。如何在用户承受能力和电信企业的成本补偿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看来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官员,都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电信资费改革势在必行。无论是中国电信牺牲340亿元的年收入也好,还是消费者将为本地通话付出更多的话费也罢,只要是有道理的,符合历史潮流的,都是会被接受的。深圳电信局局长赵奇禄就曾对记者说,在目前这种定价体制下,他最不能接受的一句话就是“多收一分钟损害消费者利益,少收一分钟使国有资产流失”。他说要那样,还要我这个电信局长干什么?! 看来,以成本为基础的企业自主定价机制也许是有益的。当然这要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而非当前寡头垄断的局面下。 无论是中国电信的调整计划,还是手机单向收费的呼声,我们都应该看到离政策真正出台都已为时不远。我们愿意相信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请相信信息产业部的智慧,我们会想一个办法……”(记者傅继红)
|
![]()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